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品牌杂志社主办

看砀山酥梨如何续写辉煌

来源: 农民日报 韩啸 发布时间: 2021-07-21 16:29:27 责编:张凡

摘要

不久前,记者再次探访砀山发现,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让这个当地传统特色产业再次迎来升级的历史机遇

166年前,黄河从安徽砀山改道北徙,在这个小县城北部留下一条东西长46.6公里的废河道,当地人称之为“黄河故道”。改道虽然结束了砀山长期洪涝灾害的历史,但废弃的河床也沉积了大量来自黄土高原的泥土,并逐渐风化成沙。在之后很长一段岁月里,不少砀山人都留下了“张嘴沙打牙,庄稼被打瞎”的不堪回忆。
 
60年前,为了一改“风沙里过日月”的窘境,砀山人开始了种植梨树防沙治沙、修复生态的努力。几十年下来,这片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酥梨生产基地和享誉全球的水果产业,“砀山酥梨”也在历经多次产业革新后成为国内酥梨的第一品牌。不久前,记者再次探访砀山发现,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让这个当地传统特色产业再次迎来升级的历史机遇。
 
两次升级:
“从无到有”与“从有到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砀山动员全县在黄河故道栽种耐盐碱、耐旱涝的梨树,这让拥有两千多年栽培史的酥梨品种在砀山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砀山酥梨最大的特点,就是酥脆浓甜,历经多年它还是它。”砀山县副县长陈新启说,“两千多年里历经各种灾害,每次都可能导致品种进化或退化,但其酥脆浓甜的特征被稳定地保留下来。”
 
“酥脆浓甜”在如今“名品云集”的水果市场上并不新鲜,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市场却异常稀缺。90年代中期全国水果商人汇集砀山抢梨,是全国都不多见的场景。“地头收购价每斤接近2元,一亩梨园成就一个万元户。”陈新启说。
 
和水果商人一起来的是各地的梨苗商人,他们将砀山酥梨引种到了江苏、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到2004年,除砀山本地有50万亩连片种植的砀山酥梨外,全国各地引种面积近500万亩,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梨树种植面积的1/3,产量达到全国梨总量的48%。
 
但产量的激增也让产品的势能快速耗散,到2003年至2004年,产地批发价降到了90年代的1/5。这也标志着砀山酥梨第一次“从无到有”的产业红利结束了;全国的水果市场也基本从那个时候开始由供给短缺向供给过剩转变,市场上很难再出现“爆品通吃”的机会。
 
于是,砀山县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4111”计划,三年后又修订为“3211”计划,即保留优质砀山酥梨30万亩,通过“高接换头”发展优质新品种及加工品种20万亩,发展优质黄桃等杂果10万亩,同时更新苹果新品种,并稳定面积达10万亩。
 
“高接换头”可以保留原来果树,在树冠部位换接其他品种,好处是可以节省从树苗到成年的时间,代价是无法改变树型、树间距。
 
但是,砍结了果的树、嫁接新树苗终归是一次巨大的冒险,谁也不敢保证新产品一定成功。此时,当地甚至有人喊出了“不换思想就换头”的口号,鼓励把酥梨的“头”换成黄冠梨和翠玉梨的“头”。慢慢地,从政府到果农都逐渐接受了新的种植方式,尤其是黄冠梨残渣少、酸甜适口、成熟时间早等特点,既弥补了风味的不足,还拉长了砀山产区梨的销售期。
 
除了河北黄冠梨外,砀山还陆续从其他国家引进了各类新果品16种、品种上百个。
 
在梨的绝对产量下来后,砀山还涌现出了一些“知名”的“替代品”,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黄桃。砀山目前也是世界第三大黄桃产区,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30万吨。
 
黄桃最常见的吃法是做成罐头。砀山虹桥食品公司负责人徐奥介绍,砀山本地水果罐头厂早期主营的是蔬菜罐头,由于西北和东北地区冬季缺少新鲜蔬菜,因此是罐头的主要销售地;吃菜难解决后,工厂更新产品就以黄桃罐头取代蔬菜罐头。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罐头把砀山的水果产业从农业升级到了“工业”,不仅消化了非商品果,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2020年全县水果加工产值190亿元,黄桃罐头产量居国内第一。
 
控产量,引进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水果加工业,一套组合拳,这是砀山水果产业“从有到强”的第二次升级。
 
电商来袭:
消除壁垒与新的挑战
 
第三次全面升级,同样极富时代性:互联网的到来为砀山的果业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供求机制。
 
虽说很难说明具体从何时开始,但可以确定的是,电商入场后传统水果销售中的一些旧壁垒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新规则的建立。
 
第一个被打破的旧壁垒是靠信息差赚钱。
 
水果商人纪宗文经营皖北最大的冷库已有11年,滚动投资8000万元,建成2万吨冷库。各地水果商人把收购的果子存放在冷库中,等待最好的销售时机。2017年,纪宗文和妹妹纪盼开起了网店,开始做电商。
 
“以前给各地供货,报价都不一样,南京的价格和上海的肯定不一样。”纪宗文说,经过层层中间商,消费者在每一个水果摊上买的价格也不一样。
 
电商入局后,价格透明,中间商很难再靠信息不对称赚钱。
 
第二个被打破的是品类壁垒。砀山的水果不仅要与其他产区水果竞争,甚至还要和全世界优势产区的水果竞争,进口的智利车厘子、新西兰猕猴桃、泰国榴莲、越南芒果等水果,给消费者提供了来自全世界的选择。同时,一些电商平台打造的“新品爆款水果”,比如会理软籽石榴、丹东99草莓、四川爱媛果冻橙、福建琯溪蜜柚、云南石林人参果等,这些水果单价高,抢走了一大批爱尝鲜的年轻人。
 
至此,竞争不再是某几个批发商之间的博弈,而是产区和产区间的竞赛。一颗小小的水果,比拼的是从育种、标准化种植、现代产业链、销售通道、快速获取市场信息、准确决策到打造品牌的全面能力。
 
2019年砀山县政府选择3000亩集中连片优质梨园,建设集“智能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农旅相结合”为一体的“一号梨园”,代表了砀山梨种植的最高水平。其中运用了大量传感器、自动杀虫装置、水肥一体化等设施,砀山县梨树研究中心主任田娟表示,这个高标准梨园主要用于示范,引导种植户进行标准化生产。
 
然而梨农年纪偏大,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对设施投入的账算不清,再加上梨树历史悠久,很难改变树型、树间距,机械化潜力有限。
 
黄桃罐头产业也面临类似问题。徐奥自2015年接手家族罐头厂后,每年都改造生产线,但挖桃核只能靠双手,占用全厂40%的工人,招人成了徐奥的一件大事。
 
擘画未来:
“销量暴增”到“长期红利”
 
不难看出,在决定产业走向的第三次“战役”中,电商成了一个新增的重要变量。
 
砀山对农村电商一直高度重视,电商销售额从2015年的10.4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60亿元,年均增长率41.7%,目前有10万多人从事电商及相关的物流、包材等产业。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砀山县以打造“中国水果电商之都”为目标,重点围绕“砀山酥梨”“砀山黄桃”两大区域公用品牌,探索出“政府积极作为、草根踊跃创业、企业自愿转型”的电商产业路径。
 
除了拓展销路、增加就业以外,类似于拼多多等专业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还发挥出“产业安全阀”的功能,深入参与了砀山水果产业的发展,也激发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业态。
 
比如,纪宗文、纪盼兄妹俩合理利用线上可以快速大量走货的特点,为冷库客户提供“仓储+垫资+代销”服务。商家缺乏资金收购水果,纪宗文提供1∶1垫资,商家把收购的水果存在冷库,纪宗文收取冷藏费。如果行情好,商家出货获利,皆大欢喜;如果行情不好,纪宗文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络店铺快速出货,按止损价“平仓”。
 
通过这种方式,纪宗文为十几个合作商家,既提供了“贷款”又规避了风险。
 
徐奥则创新了另一种模式,他为代工的贴牌商提供“代工+兜底销售”服务,让合作伙伴放心下单,如果行情不好,他用自己的网店帮客户销售快速回款。徐奥得到代工费,还能让生产线稳定开机,保持最大产能,降低了生产边际成本。
 
通过电商,徐奥还能更敏锐感知市场变化。年轻人误解水果罐头有防腐剂、不爱买,他就开发新品,发现酸奶西米露水果罐头卖得不错,就立即上新品,现在销售额已超过了传统水果罐头。
 
43岁的退伍军人王小辉经营的“吾家吾村”网络店铺,去年卖出了6000万元砀山水果,今年目标是1个亿。王小辉的策略是严控发货品质,自建发货标准,对果形、成熟度、颜色、大小都有要求,希望在线上建立自己的品牌。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华表示,电商拉近了农产品原产地和消费者餐桌的距离,同时也加速了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推动了当地农产品品牌化的打造。
 
2019年砀山在建设“一号梨园”的同时也申请了商标,但却发现已被河北的一家企业注册,无奈改为“梨园一号”。“坐高铁有可能看到我们的广告,‘梨,还是砀山的好’。”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爱平希望砀山水果不仅要做响区域公用品牌,还要打造几个著名的企业品牌,但这件事政府只能“搭台”,真正“唱戏”还是要靠企业。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外卖营销防止浪费 多部门要求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题 市场监管总局强化反垄断执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