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的玉米田里一派繁忙景象。随着最后一批玉米穗颗粒归仓,曾经被农牧民视为“生态包袱”的秸秆并未就此沉寂,在各类农机的穿梭作业与科学处置下,这些农业废弃物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的“绿色财富”,勾勒出一幅种养循环的丰收新图景。

在查干沐沦苏木巴彦套海嘎查的玉米种植基地,几台秸秆打捆机正来回穿梭,巨大的机械臂将田间零散的秸秆“吞入”机身,经过压缩、捆扎等一系列工序,短短两三分钟便“吐出”一个个五十斤左右的紧实草捆。这些整齐排列在田埂上的草捆,如同大地孕育的特殊果实,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泽。
“以前收完玉米就犯愁,秸秆要么就地焚烧污染环境,要么就得花钱请人粉碎还田。现在不一样了,苏木组织的农机队上门打包离田,不仅省了处理费,每斤秸秆还能卖一毛五,一亩地下来能多赚三百多块。”正在田间协助清点草捆的种植户那日苏喜笑颜开地说,手中的记账本上清晰记录着今年的秸秆增收账。
为破解秸秆处理难题,查干沐沦苏木创新推行“联合机收+秸秆离田”一体化作业模式,通过引进专业农机合作社、搭建秸秆收储转运网络,同步推广青贮饲料化、还田肥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多元利用路径。苏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介绍,目前全苏木已建成标准化秸秆收储点6个,年处理秸秆能力达30万吨,既为当地牛羊养殖业提供了充足“过冬粮”,也让农机手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从根本上消除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隐患。
依托当地特色种养产业优势,查干沐沦苏木还将秸秆与锦鸡儿等本土资源科学配比,在旗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成年产优质饲草料20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这些经过发酵、配比的秸秆饲料,不仅营养成分均衡,价格还比传统饲料低三成,有效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为全旗肉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饲草保障。
在相邻的巴彦琥硕镇,“为养而种、农牧互促”的发展理念让秸秆利用焕发新活力。鑫德农机合作社的作业现场,大型青贮打捆机正将带棒的全株玉米快速粉碎、压缩成方墩,经过密封包膜后,这些青贮饲料将直接供应周边养殖小区。“我们通过‘粮改饲’项目,实现了玉米‘秆棒同用’,一亩地的综合收益能提升40%。”合作社负责人王鑫算了笔细账,合作社今年已签订秸秆回收协议2000余亩,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
从“一烧了之”的负担到“多元利用”的宝藏,巴林右旗秸秆的价值转型,背后是全旗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当地通过政策宣传入村入户、技术指导全程跟进、补贴激励精准到位,让农牧民从“要我利用”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我要利用”的主动参与。中组村村支书刘刚感慨道:“现在村里再也看不到焚烧秸秆的浓烟了,废秸秆变成了香饽饽,环境好了,钱包鼓了,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据了解,下一步巴林右旗将持续深化秸秆综合利用,计划扩大青贮玉米种植规模至5万亩,推广秸秆集约化经营与精深加工技术,充分发挥合作社与养殖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种养循环产业链不断延伸。同时,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与技术服务,让更多秸秆在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领域实现价值跃升,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实道路。(李富 孟和嘎力巴 金玲)










中国品牌网
中国品牌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