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河南省确山县,处处可见中药材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草木清香。在这片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上,中药材产业正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姿态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绚丽底色。
确山县地处浅山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层层叠叠地铺展开来。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如此,确山县竹沟镇还坐拥2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及452座坑塘坝,共同构成保障中药材生长的“水利网”。

确山县夏枯草种植基地。
早在明清时期,确山就已成为中药材供应的集散地,泌阳的艾草、遂平的丹参都要运到这里交易。如今在县里的老街上,还能看到刻着“药行”字样的青砖瓦房。这份传承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在种植基地的晒场上、农户的家里,夏枯草被摊开晾晒,紫莹莹的花穗在阳光下泛着光。“不要小瞧这些草,这可是咱们的金疙瘩!”路边的农户笑着说。
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令人惊叹:河南省药典收录的730多种中药材,仅确山县竹沟镇就占了499种,是当之无愧的中药材“资源库”。而整个确山县更拥有道地中药材品种2000多种,其中植物类1200余种、动物类700余种、矿物类100余种。
沿着乡间小道漫步,夏枯草、金银花、半枝莲、徐长卿等药材生机勃勃,将根系深深扎入这片土地,枝叶在微风中轻摆,宛如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古老药乡的传奇。

确山野菊花。
走进天弘绿源药业的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中药材与中成药,宛如一个小型的中药博物馆。从种类繁多的中药材标本到常见的中药饮片,再到包装严密的中成药制剂,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中药材从土地到药房的蜕变之旅。作为王老吉集团指定的凉茶原材料合作企业,该企业每年为其提供夏枯草近千吨。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依托确山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与众多中药材种植户紧密合作,确保中药材的稳定供应与优良品质。此外,还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合作,在中草药的育苗、育种、病虫害防治及药材质量等方面开展研究。
在河南仲春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身着整洁的工作服,专注地操作着各种设备。小小的一片艾叶,经过反复捶打、挑拣,制成柔软细腻的艾绒。这些艾绒被制成艾柱、艾条,走进千家万户。除了艾草产品,企业还积极研发新产品。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确山的中药材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确山县已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主体200多家,培育出“豫天源”“爱必励”“菡艺”“启明”等中药材市场品牌,初步形成市场化、道地化、规模化、区域化的发展格局。这些企业扎根确山,不仅带动了当地中药材的就地转化,更通过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提升了中药材的附加值,推动确山中药材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迈进。
在确山这片土地上,夏枯草、艾草、野菊花、丹参、黄芪、白芍、板蓝根等中药材茁壮成长,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药材比种粮食划算得多!而且收完药材我们还能种玉米,一点都不耽搁。”在瓦岗镇,一位种植夏枯草的农户喜笑颜开。
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便是当地百姓。在确山,随处可见的中药材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连入大市场。确山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种植大户+农户”等模式,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们与企业签订订单,不用担心销售难题,收入稳定且逐年增长。农忙时节,种植基地里人头攒动,农户们忙着除草、施肥、采收;农闲时,他们还可以到企业打零工,赚取额外收入,日子过得愈发红火。家门口的产业,让曾经的外出务工潮逐渐回流,村庄重现活力。
目前,确山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88万亩,年产量5万吨,产值4.98亿元,带动3.2万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8000元。其中,夏枯草种植面积6.9万亩,占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63.4%。全县有夏枯草种植基地10个,覆盖7个镇、3个街道、110个村,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值达2.6亿元,占全县中药材总产值的52%,占全国夏枯草市场供货量的70%以上。“确山夏枯草”更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达2.3亿元。
一株小草改变命运,一片药田振兴乡村。确山县并未止步于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而是积极向全产业链延伸,与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同时,抓住驻马店市正在建设“中国药谷”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壮大中药材产业,朝着打造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目标奋进,努力将确山县打造成“中国药谷”的一张闪亮名片。










中国品牌网
中国品牌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