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一到,螃蟹便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可面对水产区里那些“一模一样”的螃蟹,不少人犯了难——到底哪一只才是膏满肉肥的宝藏款!
每当这时,消费者都期望自己能摇身一变成为“螃蟹专家”,轻松挑出最美味的那一只。这不,专业的“验蟹师”便闪亮登场了。
最懂螃蟹的人
手一抓、眼一扫,仅需3~5秒,一只螃蟹的肥瘦、品级在验蟹师傅手中便已经有了答案。眼下,随着大闸蟹进入消费旺季,验蟹师也正逐渐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对他们来说,工作要一直持续到年底才能稍微“喘口气”。按照往年的经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挑选上千斤螃蟹已是“家常便饭”。据了解,一名有经验的验蟹师每小时就能处理200斤螃蟹,1800亩的蟹田,仅需一名验蟹师就能应对。根据每日工作量的不同,验蟹师的日薪也在1600元至2000元不等,挑选要求越高,验蟹师的工资也会相应增加。而对于经验丰富的验蟹师来说,一个月收入达到3万至5万元不是问题,如果是拥有客户资源的验蟹师,收入还会更高。
事实上,验蟹师并非新兴职业。早在几十年前,为了满足外贸出口对螃蟹的高品质要求,验蟹师这一职业就已经出现了。以往,未经挑选的统货,品质参差不齐,收购价可能只有一斤50元至60元,而经过验蟹师精挑的螃蟹,可以达到200元以上/斤不等,差距显著。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市场需求增多、收入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想入行验蟹师。不过,他坦言“验蟹师其实行业门槛并不低,不仅要有经验、有手感,还要有人品。验蟹师非常依赖行业口碑和老板信任,并且优秀的验蟹师都有自己的独家技术,一般不会外传。”
“电子验蟹师”来了
除了传统验蟹师,今年的“螃蟹界”又有了新动态。
9月下旬,盒马宣布联合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推出行业首款“电子验蟹师”,通过AI技术量化大闸蟹肥满度,仅允许肥满度超70%的蟹走上货架,并承诺“不肥包退”,为秋日尝鲜季筑牢品质防线。
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验蟹师”的原理是通过视觉AI技术,快速识别大闸蟹的外壳长宽度,结合重量等参数,再利用一套专为大闸蟹设计的算法,计算出这只大闸蟹的K值(肥满度),然后根据K值给大闸蟹分级。这也是目前整个行业内首个可以量化螃蟹肥满度的技术。
对于打造这款机器的初衷,盒马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做过用户调研,大家顾虑最多的就是大闸蟹的肥满度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就想通过更精确的方式量化蟹的肥满度,再根据肥满度来确定盒马大闸蟹的准入标准,降低消费者买到空蟹的概率。”
不过,这台机器并非完全替代人工,而是增加一轮检测。盒马相关负责人介绍,挑蟹师初选后,机器再逐只复检,彻底取代以前的抽检模式。目前全国已有9家盒马供应商基地配备该设备。
在盒马超市,这些精心挑选的螃蟹摆放在水产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有消费者表示,以前挑大闸蟹,基本是看重量和大小,但挑到合心意的好蟹就像开盲盒一样,并不容易。现在“电子验蟹师”上岗,AI挑蟹也放心。
标准食材登上桌
“电子验蟹师”的应用,不仅为消费者构建了精准可靠的选购决策依据,更向农业生产端传导了标准化养殖的目标导向。“以前靠大市场散卖,同规格蟹品质参差不齐,价格乱得很。现在跟着盒马的标准养,好蟹能卖上价,还能通过他们卖到全国,甚至空运到迪拜的华人市场,晚上发货次日就能提货。”养殖基地工作人员表示。
盒马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还在校准细节阶段,未来要升级成传送带流水线,推出更新、更精确的版本。终极目标是通过标准来充分地连接养殖端,以后搞订单农业,让蟹塘里都养出好蟹,既让消费者不踩坑,也让养殖户多挣钱。
未来,随着更多科技投入以及更多可落地、可执行的标准化举措推进,农业标准化也将迈上新的台阶。
标准蟹“爬”上桌的背后,是科技与标准化对传统农业的重塑。未来,随着更多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更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农业产业将进一步朝着迈向“标准驱动”“科技驱动”。将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蟹“将军”受阅










中国品牌网
中国品牌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