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波澜壮阔的“两山”之路,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时代印记。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源于浙江余村的理念星火,已成燎原之势映照神州。
青山为证,数字为眸。二十年间,湖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约48%;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的58家增长至2024年的2071家。一加一减之间,是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更是湖州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25年,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2025年阶段性目标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深入宣传报道湖州市质量强国建设2025年阶段性目标发展成效,湖州推动品牌创建、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先进示范、创新模式,《中国品牌》杂志、中国品牌网推出《质量强国建设2025年阶段性目标发展成效系列报道——美丽湖州:从品牌新势力到世界会客厅》综合宣传报道,本篇为该宣传报道的第一篇,后续专访文章将陆续刊出。
“两山”唤醒湖州品牌跃迁
市场主体活力涌动、智慧监管体系全链赋能、品牌培育成果显著……在太湖之畔湖州市,无论是“质量管家”的温度、质量专利“品质提升‘四季看变化’”行动的深度,还是协作执法的严查严打,每一步都是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前行的创新探索。
近日,中国品牌融媒中心记者(以下简称“中品记者”)对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娄显杰进行了专访,就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创新举措展开深入对话。
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娄显杰
中品记者:近年来,湖州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提出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品牌。市场监管部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力军,如何更好地服务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如何充分运用品牌、质量这些职能,切实助力地方产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湖州有哪些创新探索?
比如在企业创业初期,我局充分发挥创业者市场准入“第一见面人”职能优势,以创业帮扶为切入点,建立“一个会客厅”“一批工作室”等“七个一”工作体系,已累计举办“创业会客厅”活动168期,现场解决问题1131个,覆盖3964人次。今年更是聚焦新兴产业与创新业态,将会客厅场地延伸到重点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和大学创业园,举办了“出口贸易、电商运营、民宿管理”等专场活动。建成“青创服务工作室”111家,“大企帮小店”活动推动全市82家“大企”结对2756家个体工商户,打造实训基地4个,培训7829人次,助力个体户获经营性贷款9亿元。
市县两级市场监管局上门指导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工作
在维护企业权益方面,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服务型执法模式,出台《推行“服务型”执法模式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实施意见》,今年累计服务企业515家,发现问题129个,收集企业需求132个,提供服务举措96项,开展“一企一策”维权逾百次,挽回损失近3亿元,其中联合查处的假冒“天能”“超威”蓄电池案涉案金额高达2.2亿元,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今年以来,全市已办结案件3952件,其中大要案670件,依法免除处罚282件、减轻处罚264件。
中品记者:近年来,湖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论述精神,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联动发展的共创共赢之路,质量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打造了诸多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请您谈谈湖州在推动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首先是“点”上切入,推进质量品牌强企。在打造一批质量强市领军企业方面,我们对标中国质量奖,以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为抓手,遴选18家“种子企业”定向培育、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在培育一批质量强企标杆企业方面,我们立足大中型企业在新产品标准制定、自有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等方面有个性化需求的特点,遴选市场监管系统业务骨干、专家学者220名,入企开展针对性服务,全力打造60家质量强企标杆企业。在帮扶一批质量提升小微企业方面,创新开展“质量管家”服务,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优选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大学等21家第三方机构,构成全市“质量管家”中坚力量,深入企业开展“质量体检”,找准小微企业质量体系不健全、人员质量管理理念滞后、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一企一策制定质量提升方案,提供“保姆式”全面帮扶,引导企业变“碎片化修补”为“系统化提升”,每年滚动为1000家企业提供分级分类指导。
再次是面上聚势,推进质量品牌强市。湖州市构建“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将质量品牌培育工作纳入质量强市建设重要内容,在湖州市质量发展“十三五”“十四五”等规划中作前瞻性布局,形成“政策护航+标准引领+金融支撑”支持“品字标”品牌培育协同机制。我们创设42个“政银合作”企业增值服务站,以基础政务服务融合质量品牌融资增信等增值化服务,以多维度“质量品牌画像”精准定位,建立融资模型,构建“15分钟服务圈”。创新推出“质量认证贷”“品牌贷”“质量品牌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成功撬动质量品牌专项融资授信59.9亿元。创新设立质量认证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品牌建设、质量提升服务,实现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双下沉”。此外,湖州市德清县作为世界品牌大会常驻会址,每年举办品牌宣传推广会,创新推出“品字标”展览馆,制定“品字标”图册,加强传统文化产业“品字标”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像湖笔、丝绸等传统文化产业“品字标”产品在中东欧博览会上广受好评,国际市场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
构建智慧监管体系 服务高质量发展
娄显杰:我认为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湖州作为长三角的改革前沿阵地,这些年来一直在持续探索:
其次是数字化赋能质量标准品牌。我们着力打造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2.0,围绕各地特色产业,集成提供质量、品牌、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完善“质量管家”一站式服务平台,针对小微企业面广但质量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推进“质量管家”服务为企业提供分级分类指导,成效显著
以案释法 对商业秘密侵权行为零容忍
中品记者:湖州是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城市,这两年也开展了很多关于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探索,比如发布了全省首个《童装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规范》地方标准。您是怎么看待商业秘密保护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湖州又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湖州自2023年9月入选“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城市以来,全力推进创新试点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构建“盟式”服务。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首创行业商业秘密保护联盟模式(如南浔电梯联盟),在浙江省名列前茅。2024年,新增吴兴童装、美妆产业等联盟,扩大了行业覆盖面。建成“示范区-指导站-保护点”三级体系,拥有省级示范区1个、指导站5个、保护点44个,市级保护点197个,覆盖重点产业,形成全域保护网络。我们发布了全省首个《童装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规范》地方标准,不仅提供了示范文本,还进一步指导企业实践。
三是保障支撑优化守密氛围。依托指导站和基层所,设置行业协会联络员和行政指导员(“两员”机制),提供专业辅导。我们还推动商业秘密保护险险种落地湖州,政府补贴50%保费,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得到企业一致好评。
让平台经济 规范又不失活力
中品记者:浙江是平台经济大省,当前,湖州也在大力推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请问,湖州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赋能地方产业品牌“走出去、走更远”方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做法或者计划?
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平台经济的部署要求,坚持“融合促发展、监管保规范”两手抓,纵深推进产业赋能与风险防控协同发力,不断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在构建平台经济治理新生态方面,坚持监管与发展并重、规范与活力统一,以有效监管破除发展障碍、激发市场活力,护航平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强化数字智治方面,依托“浙江公平在线”等数字化平台,构建大数据监控、风险预警、线索核查、调查处置的全链条监管闭环,确保风险线索100%高效处置。聚焦重点时节、重点领域、重点对象,严查低价劣质、虚假宣传、违禁销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行为,全力维护网络市场秩序。
中品记者:展望“十五五”,在培育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湖州品牌 ”上,湖州有哪些新的战略?
“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湖州从践行理念的“先行者”蝶变为“示范生”
这项工作重点就是构建六大体系,打造十大工程,持续健全品牌建设“四梁八柱”。具体来看,一是构建因地制宜的培育体系。以最具优势、代表性的“两山”IP为统领,聚焦生态农业、绿色智造、生态旅游三大方向,协同推进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品牌建设。二是构建立体多元的发布体系。打造“1+N”品牌发布体系,依托一个权威公信的“湖州品牌”主力榜单,整合渠道进行集中发布和传播,提振品牌影响力。三是构建融合共生的发展体系。加大品牌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供给,加强服务机构引育和品牌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概念验证等专业公共服务机构,夯实品牌建设质量支撑。四是构建一体联动的保护体系。完善多部门协同的品牌保护联动机制,构建“预防、监管、打击、服务”四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筑牢安全屏障。五是构建精准有力的政策体系。强化财政激励、金融扶持保障,统筹全市品牌发展相关财政扶持政策,实现政策“一单清、一键兑”;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将符合条件的人才纳入各级各类人才分类目录,享受优惠政策。六是构建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由市领导牵头协调,明确区县、部门主要任务、职责分工,协同组织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将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十五五”规划纲要。
围绕六大体系建设,我们梳理出十方面重点任务清单,打造十大工程(包括“生态+品牌”培育工程、“创新+品牌”培育工程、“文旅+品牌”培育工程等),持续抓统筹推进,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