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山。白色的山峰、蓝色的山体在金箔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秀美。
1972年11月,黎巴嫩赠錾花银咖啡壶。这件錾花银咖啡壶圆颈,扁腹,壶颈渐收,壶腹略侈,四足为蹄形。壶柄、长流线条流畅,纹饰素简,壶身錾刻着阿拉伯传统纹样,繁复而有序,严谨而集中,富有艺术感和装饰性。
1984年4月,科威特赠木质帆船模型。这件木质帆船模型为早期阿拉伯人从事海上捕捞和贸易使用的三角帆船。模型制作精细,为两头尖状的两桅帆船,布有开帆索、斜拉索、侧拉索、系桅索和缆绳等,船艉插着绿、白、红、黑四色科威特国旗,船体是木本色,底部使用了石膏和羊油混合而成的白色涂料,以免受海水侵蚀。阿拉伯三角帆船在科威特被称为“布姆(boum)”,是国家历史传统的象征。
1994年11月,马来西亚赠“四君子”锡瓶。锡器是马来西亚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这件锡瓶平和柔滑、光洁亮丽,瓶身四周分别雕刻着梅、兰、竹、菊。
1995年4月,韩国赠《韩国传统婚礼行进图》装饰画。韩国传统婚礼一般需要经历媒人搭桥、提亲四柱单、婚礼上新郎新娘首次见面、大婚过后、“币帛”礼、觐亲6个重要环节。在韩国农村,这一传统婚礼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1998年4月,格鲁吉亚赠彩绘木酒具。这套彩绘酒具礼品既反映了格鲁吉亚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也是对两国“同聚宴席”共话友谊的祝福。
2001年5月,马尔代夫赠银质多尼船模型。多尼船是马尔代夫群岛间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这件模型船首呈弯月造型,尾舵造型更是独具一格,船上左右各斜放3只桨,船帆略有倾斜,貌呈迎风起航之态,为马尔代夫手工艺家的代表性作品。
2005年11月,蒙古国赠马头琴。马头琴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一般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等,是蒙古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和最具代表性的弓弦乐器。
2006年6月,老挝赠银质芦笙模型。这件银质芦笙模型的原型为老挝笙。老挝笙作为传统民族乐器,形制和演奏方式丰富多样,艺术表现力强。
2008年6月,沙特阿拉伯赠金属沙漠野炊风情摆件。这件金属摆件呈现了沙漠野炊的沙特阿拉伯风情。人们骑着骆驼来到沙漠,在高大的枣椰树下支起帐篷,享受着野炊聚餐的休闲时光。枣椰树、骆驼、帐篷和孔雀石都反映了沙特阿拉伯的风物习俗。
2010年6月,孟加拉国赠铜质人力三轮车模型。孟加拉国有“三轮车王国”之称。这件铜铸三轮脚踏车模型通体金属光泽,车链、车铃、脚蹬、前叉等小部件一应俱全,车厢上雕刻花纹并饰以六角星装饰物,制作精巧,工艺精湛。
2010年11月,吉尔吉斯斯坦赠油画《伊塞克湖》。这幅油画描绘的是伊塞克湖的自然风光。画面色彩丰富,笔触和肌理具有较强表现力,抓住了伊塞克湖波光粼粼的光影状态,在虚实对比之间将伊塞克湖的宁静和雪山的壮美定格于画面中。
2011年1月,卡塔尔赠金属赛马比赛模型。赛马、赛骆驼是卡塔尔传统体育活动,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件礼品是赛马场景的微缩模型。
2011年6月,哈萨克斯坦赠铜雕《智慧树》,是中国的圣人孔子与哈萨克斯坦的草原之子阿里·法拉比两位先哲的雕像,象征着哈萨克斯坦人民和中国人民在历史和精神价值方面的共同性。
2013年12月,柬埔寨赠油画《吴哥窟》。这幅油画采用中心对称的构图结构,呈现了柬埔寨吴哥窟直通庙宇大门堤路的宏伟景观,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堤路两侧的七头蛇形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