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那张牵动无数童心的“金奖券”吗?它曾激发了多少人对于工厂的奇妙幻想。

而如今,那些曾只存在于电影与想象中的工厂,正缓缓打开大门,变成年轻人追捧的旅游目的地。一个个充满创意与惊喜的工厂,化身“工业迪士尼”刷屏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当下最具新鲜感的旅行选择。
生产车间爆改景区
这个暑假,“中签”一词在旅游相关话题中脱颖而出,与一众山山水水不同,它背后链接的其实是“钢铁工厂”。
有人抢到了新能源车厂的参观名额,兴奋得像抽到演唱会门票;有家长带孩子走进飞机制造的大车间,目睹一场神奇的风洞实验;还有年轻人晒出视频,说自己看见机械臂在生产线上“跳舞”。
当然也有网友“遗憾退场”,在晒出的聊天记录里,客服用温柔的语气说出冰凉的话语——“今年夏天的名额早就被抢光了,要等到明年冬天才有新的预约名额。”
今年一月,小米汽车工厂全面开放对外参观预约的消息正式官宣。信息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大批用户涌入APP报名,此后更是热度不减。目前,进入小米汽车APP查看,九月份的参观活动已有超过八万人报名,而每期中签名额仅有20个,残酷的中签率让网友大呼“比摇到上海车牌还难!”
甚至在二手平台上,原本免费的参观机会,硬是被炒到了2000元一次。面对庞大的参观需求,小米一边提醒大家“提高警惕,避免诈骗”,一边也在紧锣密鼓地优化工厂参观服务。
在参观开放数月后,小米汽车工厂进行了全面升级,内容包括:开启常态化参观,每月固定场次,工作日每天1场,周末及节假日每天5场;开放小米食堂,游客可在园区就餐、购买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还特别增设公众开放场次,将为广大用户组织更多参观游览活动。
小米的工厂游并非个例,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推出了工厂游项目,这股兼具工业感与体验感的出行热潮也在不断升温。据了解,目前开放了“工厂游”的企业涵盖了汽车、机械、食品加工、服装、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而种类丰富的工厂游无疑为游客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到元气森林工厂,近距离参观一杯饮料从调配、前处理、无菌灌装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到伊利工业园,了解从原奶检测到酸奶发酵、包装的工序;到青岛啤酒博物馆,观看啤酒酿造过程,品尝新鲜啤酒;到金龙客车制造基地,参观智能化生产车间,体验无人驾舱……
连吃带拿还能学习
见识了山川大海的传统景观,逛遍了商场公园等打卡胜地,当代年轻人又是如何转向了工厂这一新兴旅游地?
首先是新奇感的驱动。当大同小异的商业街,千篇一律的打卡照充斥社交媒体的时候,人们内心对于“小众”“冷门”的憧憬便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大批年轻人决定用近身体验打破那些神秘与陌生感,开始探索“黑箱”似的工厂。
阿维数智工生产车间

漫步车间,看一台汽车如何组装成型、一件衣服如何细密缝制、一瓶饮料如何灌装出售,这都成为游客满足好奇心、换种角度看世界的独特尝试。
参观小米汽车工厂的游客们,第一站到访科技展厅,再进车间探访超级工厂,近距离观看由700余台工业机器人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的生产线。流水线的机械臂,以固定节奏精准抓取零件,装配、焊接、打包一气呵成。
看着车辆从零件到整车的组装,每一帧都堪比科幻电影场景。而进门处的“莫比乌斯环”汽车装置,更是成了火爆打卡点。不少人专门调整行程、搭配穿搭,就是为了拍出“氛围感工业大片”。毕竟一组充满赛博朋克感的工厂照片,远比普通景区打卡更能吸引目光。
其次是知识感的深度获得感,让工厂游跳出了“纯娱乐”的范畴,成为宝爸宝妈眼中的“最佳遛娃地”。“今年暑假的研学名额都已经预订满了,等暑假过后有团才可以参加。”上海某航空工业研学基地的负责人介绍,“现在工厂一天最多接待500人,参加研学的小孩很多,都是3至5天的夏令营活动。
还有家长表示:“工厂游对孩子和自己来说,不仅是看稀奇,更是涨知识”,并晒出了添加的“大湾区亲子遛娃群”,群里有工作人员会分享近期有哪些可以参观游玩的工厂,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报名,到时候会有人组织前往。
最后,“连吃带拿”的爽感更是直接击中年轻人的内心。“周末花200块去趟迪士尼,排队两小时,玩三个项目,吃顿饭就没了。但去元气森林工厂,25块钱能喝到撑,还能玩到抓饮料机。”游客坦言。
25元门票换来元气森林工厂一日游,不仅能了解中国汽水的发展史以及各类知名汽水产品,还能近距离参观一瓶饮料的生产全过程,更能体验免费的抓饮料机,亲自调配一杯独属于自己的汽水。在吃饱喝足看够之后,工厂店更是化身“穷鬼版山姆”,游客在工厂内直接买原厂货,价格比超市便宜。这种“连吃带拿”的模式,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
一场鲜活的营销
事实上,工厂游并非一件新鲜事。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厂就率先开放生产线,让游客能亲眼看到汽车如何从零件变成整车。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引发了众多厂商的效仿。
此后,工厂旅游从汽车行业逐渐扩展到其他工业领域,从法国延伸到其他国家。六七十年代,我国工厂参观则更多服务于商务研学,侧重于技术交流。
所以,在大众的印象里,工厂始终是固化的模样——或是千篇一律、带着粗粝质感的厂房,或是被“闲人免进”标识隔绝在外的距离感。而如今,这一局面正被悄然打破,工厂们选择走出“围墙”,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大众。
对于企业而言,“我为自己代言”成了决定开放工厂参观的重要考量。因为相较于广告投放,线下的互动更能在真实世界中增加普通人与产品的“羁绊”。
将整洁有序、技术先进、生产智能的车间近距离呈现在消费者眼前,不仅能生动展示出企业的制造实力,更透露出企业坚定的产品自信,直接提升了企业形象与影响力。
广西螺霸王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就曾坦言,他们最初想要打造螺蛳粉透明工厂,就是为了品牌宣传,“在柳州当地,有200多个预包装螺蛳粉品牌,我们想要露头,想要消费者在货架上选择我们”。
的确有不少游客都表示在参观工厂后,对品牌的好感度与消费意愿显著提升。有人坦言,自己很容易被这样的体验“种草”,“基本上看了一个工厂,回来就会愿意去消费这个产品”。
另一方面,开放工厂游也能为企业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在青岛啤酒诞生地,这间百年前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了青岛啤酒博物馆,以青岛啤酒的百年历程及工艺流程为主线,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
2024年,青岛啤酒博物馆接待游客突破18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2亿元。过去的旧厂房,如今蜕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招牌”。
青岛啤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介绍,20多年来,青岛啤酒博物馆不断拓展工业旅游边界,对啤酒文化的经营已经从单体博物馆拓展到时尚文旅生态的打造,形成了一套独具啤酒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
当然,开放工厂游并不是简单地开设展厅、增添一个观光通道这么简单。对于消费类企业来说,开放工厂也意味着投入:要花重金改造厂房,而且从生产效率、产品安全等各个环节,都要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和审视。
更重要的是,开放工厂对于更多企业来说只是品牌宣传副业,如何平衡生产和展示、开放和隐私,企业缺乏相关经验。“每年接待十多万人次的游客,对于安全管理的挑战也极大,公司有近20人专门负责开放工厂的业务”相关人员介绍。
工厂游作为刚崭露头角的文旅趋势,整体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不少企业开放‘工厂游’的出发点是‘产品导向’,只是展示工厂形态即可,而文旅项目是消费者导向。工厂游的参观路线设计非常重要,涉及各个点位的安全和游客体验的平衡。工厂企业中专门从事文旅开发的人才较少,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工厂也需要和更多文旅专家合作,设计出真正有意义、能激发游客兴趣甚至自豪感的旅游线路。”有学者表示。
岛啤酒博物馆,以青岛啤酒的百年历程及工艺流程为主线,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
2024年,青岛啤酒博物馆接待游客突破18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2亿元。过去的旧厂房,如今蜕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招牌”。
青岛啤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介绍,20多年来,青岛啤酒博物馆不断拓展工业旅游边界,对啤酒文化的经营已经从单体博物馆拓展到时尚文旅生态的打造,形成了一套独具啤酒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
当然,开放工厂游并不是简单地开设展厅、增添一个观光通道这么简单。对于消费类企业来说,开放工厂也意味着投入:要花重金改造厂房,而且从生产效率、产品安全等各个环节,都要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和审视。
更重要的是,开放工厂对于更多企业来说只是品牌宣传副业,如何平衡生产和展示、开放和隐私,企业缺乏相关经验。“每年接待十多万人次的游客,对于安全管理的挑战也极大,公司有近20人专门负责开放工厂的业务”相关人员介绍。
工厂游作为刚崭露头角的文旅趋势,整体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不少企业开放‘工厂游’的出发点是‘产品导向’,只是展示工厂形态即可,而文旅项目是消费者导向。工厂游的参观路线设计非常重要,涉及各个点位的安全和游客体验的平衡。工厂企业中专门从事文旅开发的人才较少,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工厂也需要和更多文旅专家合作,设计出真正有意义、能激发游客兴趣甚至自豪感的旅游线路。”有学者表示。
全新的时代风声
“工厂游”的本质,是制造业“硬核制造力”转化为“情绪感染力”的尝试,更暗含了时代发展的奏章。“工厂游的火热也表明,工厂不再只是经济指标背后的承载空间,更是制造业如何‘雕刻’城市的生动写照,是时代的一种记录。”专家介绍,工厂游所展现的独特工厂风貌,也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我国在智能制造赛道上的飞速奔跑,重塑了人们对“中国智造”的想象。
近年来,国家层面发文,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工业文化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线路,传递出清晰信号。随后,多地也相继出台各种支持举措,引导和鼓励工业旅游资源开放和改造。如何让工厂游更开放、更专业、更可持续,如何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工厂游的深层价值,都将在未来进一步探索、完善。
青岛啤酒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