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
5月7日,《中国品牌》杂志、中国品牌网在北京隆重举行“2025中国品牌日·第九届品牌发展共创会”。会上,中共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发表演讲,全文整理如下:
品牌既是一种形象、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如何立足资源禀赋,借助产业化、市场化、数字化等手段,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继而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是每一个“三农”人必须回答的问题。我将通过三个关键词来分享重庆在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巴山渝水
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正在加快建设“六区一高地”。从农业农村的角度,重庆至少有三个特点:
第一,大城大乡全国典型。重庆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3个上海、7个天津、5个北京。重庆95%的面积是农村,乡村常住人口900万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28:1,比全国低0.11。
第二,大山大水特征明显。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15°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9.2%。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2797米,最低海拔不足100米。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74条,年均过境水资源达3837亿立方,长江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横贯境内流程691公里。
第三,农业资源丰富多样,物种资源丰富。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近6000种,江河鱼类180余种,常年种植果蔬110余种、中药材350余种。柑橘良种资源保存量1700多份,位居亚洲第一。
围绕 “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这一主线,以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为牵引,聚力打造“3+6+X”农业产业集群,先后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农业创新平台14个,汇聚院士、专家近300人,建设生猪、脆李、柑橘等产业大脑7个,建成智慧农业基地600余个,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特色农业品优势产区。
渝味优品
从农业品牌数量看:截至目前,已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8个,授权企业465家,年商品量1374万吨,规模居全国第15位;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119家,产品2727个,产品数在全国排名第10位;还有地理标志农产品70个,有机认证157家企业、335个产品,重庆名牌农产品599个。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荣昌猪、江津花椒、酉阳茶油、大足黑山羊等7个品牌纳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万州古红桔、南川方竹笋、丰都牛肉等14个农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
从区域公用品牌看:市级层面,重点打造“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实现38个区县主导产业产品全覆盖、全上网、全调度,授权企业 291家、产品 713个,年销售额超40 亿元。区县层面,支持建设“酉阳800”“天生云阳”“源味石柱”“寻味武隆”等区县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
从地方特色品牌看:2024年,奉节脐橙、涪陵榨菜、巫山脆李等品牌价值分别达381亿元、379亿元、34亿元,均居全国同品类第1;江津花椒、潼南柠檬品牌价值分别达64亿元和24亿元,均居全国同品类第2;荣昌猪品牌价值52亿元,居地方猪品类第1;梁平张鸭子品牌价值45亿元,居全国同品类第5。正是这些地方特色品牌,有效释放了品牌助农增收潜能,全面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成为重庆优质农产品的“金名片”。
真招实干
农业品牌培育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计,既需要市场主导、更需要市场检验,既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也需要鼓励创新、百花齐放。在工作中,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突破:
高位推动。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研究奉节脐橙、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等品牌提升方案。市委、市政府将农业品牌建设纳入区县党政领导班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加大考核权重。
政策驱动。市政府出台《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支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等文件。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品牌培育、宣传推广等工作。32个区县出台农业品牌发展奖补政策,每年奖补金额达6500万元。
宣推带动。组织优质农产品参加中国农交会、中国茶博会等全国综合展会。采取“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央和市级主流媒体以及抖音、小红书等媒介,全方位宣传“土特产”品牌,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荣昌猪获中央电视台免费公益宣传。
从武陵山区到三峡之巅,从巴渝古镇到山水都市,重庆正以“生态为基塑品牌、科技为翼强品牌、市场为帆兴品牌”的品牌战略,奋力书写新时代“土特产”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