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5-07

摘要

工信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专家组组长

 
工信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专家组组长周宏宁
 

5月7日,《中国品牌》杂志、中国品牌网在北京隆重举行“2025中国品牌日·第九届品牌发展共创会”。会上,工信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专家组组长周宏宁发表演讲,全文整理如下:

“三个转变”这十年间,我国商标有效注册量从839万件增加到4762万件,一大批企业走上创建、培育、做强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国内发明专利有效数量从66.3万件增加到475.6万件,支持自主品牌奠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做强“中国制造”品牌

过去,“中国制造”背负着“创新不足、质量不高、价格低廉”等标签,“Made in China”的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也往往被视为“大路货”,难以与“高质量、高美誉度、高附加值”建立关联。

随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发生了深刻变化。载人航天、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5G应用等领域的一大批世界级科技成果,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一大批高端制造能力建设成果,中国标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大国担当、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等价值元素的持续注入,以及在集成电路、大飞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一大批“卡脖子”问题的重点突破,牢固树立了“中国制造”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形象,打造了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国特高压、中国装备等一批享誉全球的“国家名片”。“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品牌建设的强大的背书品牌。

构建制造业品牌体系

《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培育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产业品牌,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创新力显著的品牌体系的任务。

构建品牌体系,不仅需要加快“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还需要推动产业集群向区域品牌转变、推动产业链向产业品牌转变,实现品牌建设多层次协同发展。

2011年,工信部启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引导1万多家企业推广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方法,增强品牌培育能力,探索推广品牌建设成功经验。2014年,启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指导109家试点单位建立组织、完善机制、制定战略、开展活动,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2023年,组织实施“民用航空制造产业品牌建设”研究项目。以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产业链为对象,以C919、AG600等为重点,开展产业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倡导系统化品牌培育

在制造业品牌建设中,坚持“授人予渔”, 聚焦品牌价值,推广战略导向的系统化品牌培育方法,增强企业品牌培育能力。

一是明确品牌的价值属性。品牌管理的本质是研究价值创造与价值交换的科学。正如GB/T 39906《品牌管理要求》标准所指出的,“组织通过为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而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企业品牌培育的基本思路就是在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全过程中,识别、创造、提升、传递和保护品牌价值。

二是夯实品牌的战略地位。实施品牌管理,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的战略决策,也是企业持续成功的必要需要。品牌战略是对品牌建设系统策划的结果,不仅需要对品牌理念、品牌愿景等做出阐述,还要对品牌管理的目标和措施做出部署,包括确定品牌架构,对每个品牌的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所需要开展的品牌活动等做出安排,从而发挥品牌战略对品牌管理工作的引领作用。

三是实施系统化品牌管理。从早期的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到十大行业发布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系列行业标准,制造业品牌建设一直把推广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方法作为重要抓手。也就是引导企业在各个相关职能和层面,落实品牌管理职责,明确品牌管理的目标和活动。根据对企业的调查,通过实施系统化品牌管理,企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平均17.8%提高到到 31.4%,工业增加值率从21.8%提高到 26.2%,顾客重复购买占比从43.4%提高到 60.2%,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方法的科学性得到了实践验证。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外卖营销防止浪费 多部门要求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题 市场监管总局强化反垄断执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