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品牌发展十年回顾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12-20

摘要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常务副会长

  为全面系统总结梳理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实施十年来,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发展取得的创新经验、先进模式、成绩成果,推进“千万工程”经验学习运用,12月20日上午,以“十载耕新 品牌筑梦”为主题的“金农好好·2024区域农业品牌年度盛典”系列活动在浙江省金华市开幕,这是自2018年12月20日举办首届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发展论坛以来,连续举办的第七届年度盛会。
 
  本次盛会,各地政府部门、知名专家学者、知名区域农业品牌和知名品牌咨询机构等齐聚,为区域农业品牌发展建言献策,探索区域农业品牌发展的新篇章。
 
  本次活动由中国品牌杂志、中国品牌网主办,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智慧支持,南方农村报作为战略合作媒体,金农好好为本次活动的冠名品牌,中国品牌杂志社区域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北京中品真选科贸有限公司、金华市农合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在“金农好好·2024 区域农业品牌年度盛典”系列活动开幕式的主题分享环节,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华荣进行发言,他表示: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华荣
 
  2015年至2024年是农业品牌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短时间内最大规模的品牌创建活动。”美国学者大卫·奥格威曾作出这样的判断。
 
  一、发展成效
 
  1、农业品牌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选用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实施分等分级,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环境日益优化。
 
  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培育打造农业品牌。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
 
  2017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品牌日”。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增加政策的有效供给。
 
  2017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农业品牌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2021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
 
  2021年,《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2、农业品牌制度不断健全
 
  农业农村部加快构建农业品牌培育和发展机制。
 
  2014年,编写了《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报告》
 
  2015年,编写了《中国农业品牌发展纲要》,旨在实现农业品牌发展的战略性部署。
 
  2019年启动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
 
  2020年成立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首次发布《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连续指导举办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
 
  2021年筹建农业品牌标准组,制定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构建农业品牌标准体系框架。
 
  2022年发布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指南》。
 
  3、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加
 
  各地发展农业品牌积极性高涨,以品牌目录建设为抓手,以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重点,以企业品牌和和产品品牌为支撑,推动农业品牌协同发展,品牌建设发展势头正旺。
 
  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区域公用品牌,推介一批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
 
  2023年底,我国农业目录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精品培育、地方品牌目录协同推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全国精品培育品牌144个,省级目录区域公用品牌1100余个,企业品牌1700余个,产品品牌约2000个。
 
  4、农业品牌效益日益提高
 
  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的《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3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线上交易总额增长21%,品牌农产品溢价能力明显提升,其中粮食类和水产类品牌溢价超过60%,部分头部品牌溢价超过100%。品牌忠诚度逐步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复购率平均超过25%。
 
  2021年9月,中国和欧盟签订了《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协定附录共纳入550个(双方各275个)地理标志产品,涉及酒类、茶叶、农产品、食品等。协定保护数量多、保护种类丰富、保护待遇高。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推荐首批35个互认产品,推荐54个产品进入协定第二批互认产品清单。
 
  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农业品牌仍处于普通品牌多、知
 
  名品牌少,区域品牌多、国际品牌少的状态。
 
  二、经验与启示
 
  1、强化顶层设计,示范引导带动
 
  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召开了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部署了新时期农业品牌工作重点,为农业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8年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持续推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按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工作部署,连续三年根据综合产业规模、品牌基础、市场消费和国内外影响力等因素,将226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培育计划。
 
  2、夯实品牌基础,增强发展活力
 
  农业农村部积极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产”“管”并重,强化“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保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有效用标主体约2.9万个,产品约6.4万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510个。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我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9年,农业农村部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提出了地理标志农产品“五保护、五提升”的建设思路。四年来共落实中央财政资金32.3亿元,支持88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
 
  持续发掘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5月底,农业农村部共认定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断增强农业品牌文化内涵和底蕴。
 
  3、重视品牌宣传,扩大品牌影响
 
  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展会节庆活动,举办推介专场、高峰论坛、品牌大会等品牌活动,特别是省部长推介、名人公益推介等系列专场活动,有力提升了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品牌公益宣传,征集发布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引领全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业品牌公益宣传,提高脱贫地区农业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各级农业部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产品推介会等,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4、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品牌价值
 
  农业品牌建设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紧密结合。
 
  创建认定308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667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围绕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通过启动脱贫地区品牌帮扶行动,制定印发《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方案(2023—2025年)》,聚焦2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部帮扶县,支持打造一批脱贫地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明确壮大主导产业。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外卖营销防止浪费 多部门要求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题 市场监管总局强化反垄断执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