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品牌杂志社主办

世界机器人大会领航峰会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8-22

摘要

8月18日-21日,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其中,主论坛领航峰会尤为引人注目。


8月18日-21日,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其中,主论坛领航峰会尤为引人注目。
 
在峰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作了主旨报告;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法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seph Sifakis,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肇雄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在“院士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就“未来机器人:目标、路径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机器人企业、新闻媒体的参会代表数百人聆听了领航峰会。
 
上半年机器人行业融资超50亿元
全球机器人产业发生四大新变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目前,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到密集活跃、产品应用深度拓展的发展机遇期。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48.7万台,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也保持强劲势头,机器人产业迎来创新发展、升级换代的重要机遇期。总体来看,主要体现为四个“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作主旨报告
 
第一个“新”,是机器人新技术融合变迁。在人工智能、新型传感、生物仿生、新材料等技术融合应用下,机器人加速向智能化演进。
 
一方面3D机器视觉、知识图谱等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机器人决策能力,比如,智能采摘机器人可采集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像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精准采摘,并能预测作物产量和病虫害概率;另一方面,多维传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器人感知能力,由单一模态向多模态全域感知升级,相关机构研发的触感传感器,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精准感知能力。
 
第二个“新”,是机器人新产品竞相涌现。随着行业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挖掘,机器人领域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突破传统作业边界的新产品。
 
机器人帮助人类征服“星辰大海”——我国研发的软体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10900米海底深潜和驱动;美国的毅力号火星车的行驶距离从一年前的100m变为现在的400m,可持续稳定采集火星表面图像信息。
 
机器人成为疫情防控的“生力军”——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创新产品投入到核酸采样、场所消毒、物资配送等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其中,清华大学研发的智能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可实现35秒全自动采样,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人形机器人从“拟人”向“类人”进化——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开始替代人类在复杂环境下作业,从仅仅拥有人类外形、作为辅助人类工作生活的拟人工具,向能够独立使用工具的类型演变。例如,人形太空机器人已经会灵活运用电钻、扳手等工具,替代宇航员完成危险工作。
 
第三个“新”,是机器人新应用深度拓展。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牵引下,机器人应用正加快拓展并不断走向纵深。
 
从工业机器人来看,正在从过去主要从事搬运等简单操作,向装配、打磨、抛光等高精度、高灵敏的精密加工场景拓展;从服务机器人来看,京东、美团、沃尔玛、亚马逊等企业都推出了无人配送机器人,在“无接触”场景的应用初具规模;从特种机器人来看,灵活性、稳定性不断增强,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提升。在消防领域,最新的四足机器人已经具有较强的非结构化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顺利爬楼梯、穿越崎岖地形,辅助消防员执行搜救任务。
 
第四个“新”,是机器人新生态互融共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机器人企业加快开放合作步伐,很多国际机器人的头部企业正在加快布局,融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企业正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众多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已经进入国际头部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此外,互联网、智能汽车等领域的科技企业,也在不断参与到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深化。
 
辛国斌介绍,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2022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已披露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核心零部件、协作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成为社会资本关注的热点。
 
随着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提速,资本、人才、技术的聚集,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Joseph Sifakis:纠正错误观念
对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理性分析
 
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法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seph Sifakis在题为《自主系统,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大步》的视频演讲中,首先纠正了人们对智能的概念,以及如何实现智能存在的含糊不清的理解。
 
Joseph Sifakis说,人工智能在近些年飞速发展,伴随其迅速崛起的是各路媒体和科技公司推动的“乐观狂热”,他们通过各种大型项目努力宣传这一新事物,给人们造成一种感觉,似乎人工智能在几年之后就可以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
 
不仅于此,围绕着机器的“超智能”问题,还出现了一种错误观点,就是机器智能最终将超越人类的智能,我们最终可能成为机器的宠物。还有一些人认为机器学习及其后续的发展将使我们能够应对智能挑战——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我们能否让计算机和人类同时回答一系列问题,然后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性的方法将计算机与人类区分开来?如果不能,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计算机和人类一样聪明。”Joseph Sifakis说。
 
随后,Joseph Sifakis通过“快”思维与“慢”思维,将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进行了有趣的类比,并对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不同的知识层次结构,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机器人发展贵在融合创新
国内工业机器人使用高于全球水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肇雄在题为《深化融合创新 共创智能未来》的主题演讲中指出,随着机器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董事长陈肇雄发表主题演讲
 
在陈肇雄看来,机器人发展贵在融合创新。
 
首先,机器人技术加速融合迭代,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催化剂”。机器人集中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与感知、通信、计算、控制等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助推人机协作、自诊断、情感识别、机器人集群等关键技术持续突破,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也为我国系统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机遇。
 
其次,机器人产业日益壮大,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助推器”。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全球机器人产业进入创新变革的快车道,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路径;各类机器人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全球机器人产业快速扩张,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的新动能。从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到下游系统集成,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第三,机器人应用边界加速扩展,成为数字经济“新蓝海”。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不断提升,已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应用领域覆盖汽车、电子、轻工等60余个行业大类、160多个行业种类。
 
院士对话:
未来机器人发展目标、路径和挑战
 
在院士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共同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发展目标及可能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主持人与张钹、王天然、乔红三位院士进行讨论
 
张钹认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完全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发展目标也完全不同:人工智能是要用机器来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追求机器行为与人类行为的相似性;机器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只是它的一个手段,目标是协助人类在物理世界完成某种任务。
 
王天然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未来形态,可能有很多种结果。但是,不管未来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和人的关系问题。“最好是伙伴关系,人机共融。机器人能了解人类的意图,人也能了解机器人要做什么,宛如手足,甚至宛如同类,这是未来的发展目标。”王天然说。
 
乔红认为,机器人首先要服务于人,后来开始替代一部分人的工作,从简单替代到复杂替代,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人类,这时候就应该有危机感了。谈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关系,乔红认为人工智能的某一部分与机器人有关,有交叉的部分,因为机器人有本体,自身就有软硬件的结合。
 
“目前机器人是人类的‘奴隶’,让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但是我们希望智能机器人能成为我们的‘兄弟’,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主人’。”张钹说,“第一代人工智能采取的方法是知识驱动,第二代人工智能最主要的方法是数据驱动,但是这两种办法都有片面性,必须把两种方法加起来,才有可能发展出可靠、安全、可信的智能机器人,这就是第三代人工智能要解决的问题。”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市场监管总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题 市场监管总局强化反垄断执法专题 2021年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 总局召开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