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官方在此前新基建七大领域的基础上,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新基建”一词广泛地出现在各省市区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毫无疑问的“大明星”,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普通的老百姓,信息与产业的互融,成为了我们生活一个最重要的趋势。
为了推动落实新基建的发展,各省市又都做了哪些行动?
5G发展不可逆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5G是各项新兴技术运行的基础,各省市区均在加紧布局。
据赛迪顾问的调查研究报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9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列入2020年重点工作,其中有6个省份明确规划了2020年新建5G基站的数量,合计超过17.8万个,广东、浙江、江苏计划新增基站数均超过5万个。
4月16日四川省发布的《关于开展2020年四川省加快5G发展专项行动的通知》中,提出2020年新建5G基站3万个,年底实现21个市(州)和所有县(市、区)5G网络覆盖,发掘和打造2-3个5G与工业融合应用示范试点和2-3个企业工业互联网外网优秀服务案例。江苏省《关于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推进5G网络建设,扩大5G建设投资规模,2020年计划投资120亿元,新建5G基站5.2万个,实现各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5G网络全覆盖。5月7日,广东省工信厅发布《广东省“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试点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实现重点工业园区和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5G网络全覆盖,推动一批产业集群实施规模化企业内网改造。
打破领域隔断 加速建设融通
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地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产出均处于全国前列,在新基建的发展中有着技术、人才、资金的显著优势。从新基建涵盖的三个方面看,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广深一带5G硬件相对较多,北京的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突出,上海工业领域有优势,尤其是和二产、三产融合方面。另外新基建中融合基础设施部分涉及的智慧交通内容等,长三角区域处于绝对领先的状态。
5月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提出通过四大建设行动,全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级,目前已初步梳理排摸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
5月8日,包括龙芯、华为、飞腾在内的30家国家信创领域重点企业集中签约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核心基地在北京经开区正式开园,这标志着信创产业的“四梁八柱”正式搭建,也意味着北京经开区在“新基建”建设方面再添新动能。
同日,广州首批73个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人民币,涵盖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等四大新基建领域。
重点发力 发挥特色优势
安徽省结合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形成的规模优势,继续发力,服务经济与城市治理。5月6日下午,安徽省经信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推介了中国声谷人工智能新基建项目建设服务目录。这也是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新基建项目发布。
河南则发挥其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的优势,引进高端项目,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在2020年的重点投资建设项目中重点建设鲲鹏小镇项目、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上汽全球数据中心项目、现代重工机器人等产业项目。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起步较早,“新基建”的提出使贵州大数据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贵安新区重点发展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高科技产业,吸引了华为、腾讯、苹果等公司的大数据中心布局,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今年,贵州提出“像推动交通大突破一样推动新基建大突破”,配合已有产业继续发展。
中西部省份围绕自身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开拓发展方向,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高端项目,产业提质增效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