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长着“熊猫眼”的荣昌猪,既是百姓舌尖上的“国宝”,也是千家万户餐桌上飘香的地方风味。它从巴山蜀水间走来,承载百年的匠心培育与传承。
9月17日,中国品牌融媒中心记者(以下简称“中品记者”)对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先生进行专访,探寻这一宝藏猪种走出川渝、走向全国的品牌故事。
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

中品记者:
作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创立的土猪肉品牌,琪金集团从2008年成立至今,以“荣昌猪”享誉行业内外。作为重庆零售终端份额第一,品牌是如何在各环节深耕“荣昌猪”的全产业链条?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分享?
林其鑫:
2018年起,我们开始打造荣昌猪全产业链。当时,猪种面临灭绝威胁,我们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国家级保种场,开展保种育种——先保护、再发展,是产业链拓展的基础。目前已完成从保种、育种、育肥到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及销售的全链打通。
通过科研投入,我们在育种环节提升了猪的瘦肉率和存活率等关键指标。通过持续的科研经费投入和技术创新,我们不断优化这些育种指标,为后续生产奠定坚实基础。生产端,将整猪精细分割为七八十个部位,满足不同菜品需求;还开发出午餐肉、香肠、腊肉、烤肠、包子、饺子等深加工产品,覆盖多元消费场景。这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我们的午餐肉、香肠等深加工产品市场反响热烈,孩子们喜欢的烤肠,以及早餐场景的包子和饺子,都成为了产业链中的亮点产品。
冷链方面,依托自建物流体系,实行排酸预冷、全程冷链配送,确保肉质新鲜、安全直达门店。
琪金荣昌猪位列“国宝级”三大名猪之列,历史悠久、肉质香糯。结合我们完备的产业链体系,稳居土猪品类销量第一。
中品记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大多数农产品企业都要面临智能化转型的问题。琪金集团现有智慧猪场、智能化车间等智能化场景,科技如何赋能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成本控制等方面有哪些帮助?
林其鑫:
智能化养殖大幅节省人力。七千头规模的猪场原先需十几人管理,现在智慧系统一键即可完成喂养、清洁等流程,一人便可操作。智能设备还能实时监测每头猪的运动量、健康数据、肥瘦比例等,实现精准管理和疫病预警。通过智能系统,我们能精准监测每头猪的运动量等数据,这些在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下不仅成本高昂,精准度也难以保障。智能化为我们提供了精准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的有力支撑,为传统养殖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加工环节,智能系统负责原料检测、肥瘦配比调控、品质与口味测试等,保障产品高品质、健康、零添加。我们的加工环节严格执行品质检测标准,精准控制肥瘦比例以优化口感,并对成品进行味型测试,坚持走高品质、健康、零添加的发展路线。食品安全方面,我们为每头猪配置智能“身份证”,记录其血缘、生长周期、体质等信息,结合溯源证和健康证,形成“一猪三证”体系,确保从农场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追溯、安全可靠。
中品记者:
2024年荣昌猪品牌价值达55.95亿元,位居全国地方猪品牌价值榜首,作为荣昌猪产业的龙头企业,琪金集团在猪种保护、品质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对提升这一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作出了哪些贡献?
林其鑫:
“资金、情怀、责任、担当”,这四个词可以概括我们在猪种保护和品质方面等方面所做的努力。2018年底非洲猪瘟暴发时,企业仅剩百余头健康荣昌猪。我们通过跨区保护、就地代养、跨省合作三种方式,最终成功保种,并投入上亿元建设保种场。
我们始终坚持“先保护,再提升”,每年投入不低于两千万元用于保种育种,坚持不杂交、保纯正血统,并借助科技手段优化品种,提升风味与营养。让更多老百姓吃上优质、放心的中华地方猪肉,把“肉盘子”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中品记者:
琪金集团打造品牌IP“琪琪”、开启首届年猪节,是想传递怎样的品牌文化?未来在农文旅融合方面还有哪些想法?
林其鑫:
“琪琪”取自琪金,其“王”字旁象征荣昌猪为猪中“王者”,食用、外观与开发价值俱佳。另外,大家可以注意到我们品牌的logo是荣昌猪和熊猫形象的结合,既体现了荣昌猪“熊猫眼”的特征,也恰好呼应了国家打造的双城经济圈。
年猪节其实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它是我们中华传统的美食文化活动,象征团圆与收获,但是近年来因生活节奏加快逐渐被淡化。举办年猪节,其实也是为了把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去年虽然是首次举办年猪节,但收获了热烈的反响,很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参与进来。
我们举办的年猪节还融合了多种休闲体验。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发展和扩大荣昌猪产业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拓展包括研学、旅游、生产线参观等多元化的体验项目,增强大众贴近、熟悉和了解我们的荣昌猪文化,提升我们的品牌影响力。
中品记者:
围绕《重庆市推动荣昌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的目标,琪金集团将如何制定相应发展战略?如何实现“让更多老百姓吃上中国自己的优质地方猪肉”的品牌愿景?
林其鑫:
目前,琪金荣昌猪在川渝市场占有率超40%,未来将继续全国扩展,计划2030年达150万头、2035年达400万头规模。具体从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建立从养殖、分割到生产的全套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运营;二是扩大养殖规模,带动百姓增收,实现共同致富;三是加强深加工产品研发,打造差异化爆款;四是通过开拓连锁店,提升市场覆盖率与品牌影响力。
最终实现让百姓都吃上优质、安全的中国地方猪肉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