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中铁装备考察时,作出了一项重要论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那一刻,中国品牌的奋斗标注了新的方向,历史浓重落笔锦绣华章。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这十年,层层攻关,步步克难。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海外“首秀”,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将开挖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5G智慧工厂实现无人智能检测……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创造正在实现从“跟跑者”到“并跑者”“领跑者”的跨越。
为进一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在我国品牌领域的引领作用,展示十年来中国品牌的创新发展和探索成果,本刊特别策划“三个转变”这十年大型系列报道,本期刊出第二篇一一中国“智造”让未来可见。
正文
十年攻坚,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从“制”到“智”的历史性跨越;十年答卷,印证着“三个转变”在我国品牌领域的非凡力量。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以来,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实践,使中国制造业向高端领域不断迈进。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万亿,比上年增长10.1%,延续较快增长势头。我国R&D经费从1万亿提高到2万亿用时8年,从2万亿提高到3万亿仅用时4年,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伴随着中国工业发展逻辑的转变,“世界工厂”迈向“智造强国”,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海外“首秀”,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顺利下线,都表明在部分高技术制造业领域,我国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
国产大飞机闪耀新加坡
2月20日,一架中国东方航空公司C919客机在新加坡航展上做静态展示。同日下午,C919在国际专业观众面前进行正式飞行表演,这是中国国产大飞机首次在海外航展上进行飞行表演。
扶摇直上九万里,一飞冲天在今朝。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直言,这是一次圆梦之旅,是“大飞机人”几十年的梦想。
从1970年中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2007年中国国务院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到2023年C919首次商业载客飞行,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已经穿越了53个春秋。仅就C919而言,从研制、攻坚直至今日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就历经十余载。
全球大型民用客机制造业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和产业整合,目前已经形成“空客+波音”的双寡头垄断格局。在此背景下,制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其背后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信心与决心。
据悉,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2023年5月28日,C919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中国东方航空是国产C919大型客机的全球首发用户,也是当前全球最大用户。截至目前,已有4架C919正式交付中国东方航空。
航展开幕当天,中国西藏航空公司还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40架C919“高原型”飞机订单,成为这一机型的启动客户。C919“高原型”是C919飞机系列化发展的重要机型之一,在C919基本型的基础上,通过缩短机身和改装,满足高原地区运输要求。
国产盾构机“双龙填海”
2月26日,一台刀盘涂装“瑞龙”图案的超大直径盾构机“甬舟号”下线,它刀盘开挖直径14.57米,将应用于目前世界上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宁波端工程建设。
施工过程中,将采用两台盾构机分别从宁波、舟山始发相向掘进,盾构机将穿越海底最大埋深78米,经历14次岩层变换,穿越10万吨航道,最终在海底实现对接,精度要求误差不超过20毫米,不足一枚五角硬币的直径,为世界首次超大直径盾构机海底对接并拆解,施工复杂程度和风险都是世界级难度。
中铁十四局甬舟铁路项目副经理赵大彬表示:“盾构机应用了目前控制精度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导向系统作为设备掘进的‘眼睛’,配备了超前地质预报和超前注浆加固等专用设备,可以对盾构机掘进前方的不良地质进行超前探测和超前加固,保证海中对接的精度和安全。”
甬舟铁路全长77公里,项目建成后,可实现舟山岛与陆地之间的高铁跨海通行。建成通车后将补齐浙江省“省域1小时高铁交通圈”和“市市通高铁”最后一块短板,对于完善铁路网布局,推动沿线旅游业发展,实现宁波舟山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加快舟山及宁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盾构机又被称作“工程机械之王”,其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国产盾构机在实现了由无到有的突破后,要继续实现由有到强、跻身世界前列,离不开技术的持续创新。随着近年来国产盾构机不断攀登掘进机技术高峰,产品和服务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这一大国重器正成为继“中国高铁”之后,中国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走出去”的又一张“金名片”。
5G工厂入“无人之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也为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2024年经济工作部署的九大重点任务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列在首位。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在辽宁首个国家级5G工厂内,传统依赖人工肉眼识别的锯条产品质检方式已经变化为5G高清摄像头与自动化生产线同频联动,通过高清图片自动检测,将双金属带锯条不良产品分离生产线,建立完善的缺陷算法模型,可以实现车间的物料无人智能检测,实现2分钟一个频次。通过5G优化后的生产流程,该工厂产量提高了1.5倍、缩短了50%的待料时间以及20%的交货期。
据悉,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贡献规模将达4.69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规模将分别达到0.06万亿元、2.29万亿元、2.34万亿元。
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计划,2024年到2025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壮大典型应用平台的生态,确立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影响力。
攀越“新材料”技术壁垒
新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随着科技与环保不断深入社会生产生活,我国信息技术、能源技术、交通技术等领域高端材料核心技术突破进入关键时期。
近年来,我国超导材料产业进入蓬勃发展加速期。2004年,中国第一组超导电缆系统正式并网。我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全球第三个将超导电缆投入电网运行的国家。2013年,国内首套30米、35千伏低温绝缘高温超导电缆挂网运行,标志着中国在实用低温绝缘高温超导电缆技术中获得突破。2021年12月,全球首条超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商业化示范段在上海正式投运,标志着中国超导输电应用迈入全球领先行列。
在产业规模方面,2023年1—9月,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创新能力方面,建立了7个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了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一批前沿技术。新材料规上企业超过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同时,培育形成了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擦亮“中国智造”全球名片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智造”既要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也要通过创新驱动,在关键领域形成竞争优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国产重器的研发与产业化也是中国智造的关键一环。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强调:“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这意味着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必须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链。而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如何构建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在海量工业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利用上实现质的飞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展望未来,“中国智造”的发展趋势将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进一步重塑制造业形态,通过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另一方面,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理念将成为主流,推动制造业向低碳环保、可持续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