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梅:让科技创新实现“天下无残”

来源: 中国品牌杂志 中国品牌网 冯昭 发布时间: 2023-02-28 09:57:08 责编:冯昭

摘要

近日,《中国品牌》杂志专访了大艾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帅梅。

 
 
在2022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最后一天,“最美90后火炬手”杨舒婷穿戴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艾机器人)研发的冬残奥版艾动机器人直立行走传递火炬的画面,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大艾机器人也因之名声鹊起,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大艾机器人不但治疗患者数万例、训练数百万人次,为康复领域带来新的治疗方法和思维,并且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改变了截瘫、偏瘫、脑瘫等重大恶性疾病几乎无法康复的困境,彰显出中国科技带给残疾人的改变。
 
近日,《中国品牌》杂志专访了大艾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帅梅。
 
让科技为残障人士带来希望
 
《中国品牌》杂志:您有多年的高校从业和科研经历,目前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是哪些原因促使您走出教研工作,创办了北京大艾机器人这个公司?
 
帅梅:2003年,我开始在清华大学做仿人机器人研发,但是仿人机器人的路面适应能力与平衡协调性欠好,仅能在平整的路面上行走。当机器人行走过程中,路面有异物,都有可能导致机器人摔倒,这意味着在应用价值方面,几乎微乎其微。
 
为了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领域拓展,约2007年左右,我们开始研发中国第一个能在崎岖不平路面行走的仿人机器人,历经两余载研发,成功的攻克技术难题,同时进行专利申请。至今还在被德国企业仿制、借鉴、应用。由此可见,在当时此类机器人的技术与理念非常先进。
 
回首自身发展历程,之所以创办大艾机器人,是因为觉得应该将自己在高校做的科研成果,转换为真正实用的产品,为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科研工作者应当以应用落地为最终导向,将科研成果再进一步,转换成真正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是重中之重。
 
《中国品牌》杂志:不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不同的发展方向。大艾机器人以“大艾”命名,有着怎样的考虑?
 
帅梅:创办大艾机器人是在2016年,可供选择的名字有很多,因为从事的机器人与医疗事业有关,故想取名为“大爱机器人”。
 
当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屠呦呦刚刚在几个月前,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从艾草里提取出来的,而艾草本身就是医疗领域非常有用、有效的元素,故此选用与医疗有关的“艾”。同时,如果把这个字的读音放在英文里,就是AI的拼音,也代表着人工智能。
 
“艾”的不同含义,既符合企业定位、品牌的宗旨,又体现了领先的科技,因此后定名为“大艾机器人”。
 
《中国品牌》杂志:作为中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大艾机器人有着怎样的企业使命和发展愿景?
 
帅梅:2006年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后,我们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一步掌握了仿真机器人的技术。但是,距离真正应用落地、为社会造福还有很远的距离。
 
当时,医疗界有很多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例如偏瘫、截瘫、脑瘫等,尤其是截瘫和脑瘫,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人一瘫痪就是一辈子。
 
因此考虑,将外骨骼机器人用于帮助患者实现更有效的康复。我们联合北京积水潭医院,申请了科技部和北京市的重大科技计划,从核心机理的研究、产品装备的研究、临床实验的研究等几个方面申请了课题。
 
在临床实验的开展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这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希望可以让长时间瘫痪的患者能有所改变,将这份社会责任真正的落实,解救这些患者,也解救他们的家庭。2015年,我们完成了临床实验,服务约100多例截瘫、偏瘫、骨关节炎患者,并且展现出非常好的疗效,课题报告也得到了成功验收。
 
大艾机器人公司成立以后,我们开始进行成果转化,并且订立了“一人康复,幸福全家”的企业口号;希望用科技的力量,为残障人士带来美好生活,让“天下无残”。
 
通过技术创新让民众买得起
 
《中国品牌》杂志:经过7年发展,大艾机器人积累了哪些在行业内可借鉴的商业模式或者发展经验?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帅梅:最开始研发的是医用版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医院、医疗机构等,后基于患者需求,我们又研发了个人版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是大艾机器人首次公开亮相。在这次“全国双创周”上,李克强总理看到一位高位截瘫的患者,借助外骨骼机器人重新站立起来,并且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觉得这是一个造福人类的事情,并与截瘫患者亲切握手。而后,李克强总理询问外骨骼机器人的价格情况,并表示30万售价还是较为昂贵,一定要将外骨骼机器人的价格降下来。
 
2018年,两名截瘫患者穿戴大艾外骨骼机器人,在九天时间里共用26个小时跨越“一带一路”沿线,从新疆喀什、陕西西安至北京,走完马拉松全程,打破了国外患者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行走马拉松的世界纪录。此后,有大量患者了解到大艾的外骨骼机器人,为了快速把价格降下来,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先进的康复技术,我们根据临床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民用版的普惠产品,使价格大幅下降到6万多,极大的减轻患者的康复负担。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反而实现了现金流的正向回馈,实现了“剪刀差”,用科技发明实现企业自给自足、并解救了诸多的下肢障碍患者;从市场推广来看,基本形成以线上互联网营销为主、线下医院渠道为辅、直营康复中心建设的“N+1+N”商业模式。
 
《中国品牌》杂志:您如何看待康复机器人在中国的市场前景?
 
帅梅:康复机器人方兴未艾。在大艾机器人创办之前,已经有几家企业在研发康复机器人,但由于疗效不突出,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应用。
 
大艾以临床需求为核心、所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实现有效治理的的临床效果,带动了康复领域的研发热潮。
 
目前,康复机器人虽然刚刚萌芽,但可以通过有效的、全方位的解决方案,给予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效果,随着国内老龄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出现也弥补了当前康复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未来的市场前景,可谓是是光明而广阔。
 
《中国品牌》杂志:外骨骼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是否具有同样的发展潜力?
 
帅梅:养老机器人的发展,面临生产成本、消费习惯、政策支持三个方面的问题。
 
从消费习惯来说,大多数中国老年人有一个传统观念,钱是留给儿女的,如果用在自己身上,就会舍不得。而未来的市场,将外骨骼机器人合理应用与普及,是关键的一步。
 
从医保体系来看,目前医疗机器人的医保只能用于医院治疗。这意味着如果用于家庭保健,消费者就要花费更多的费用。此外,几万人的社区才有一个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卫生服务中心最多只能有一台外骨骼机器人,显然是不够的。况且,目前只有北京、陕西能享受到康复机器人的医保政策,其他省份是没有的,只占全国的1/15。
 
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非常辽阔,如果政策支持力度小、消费观念不改变,外骨骼机器人无法得到合理的应用与普及,养老机器人是存在发展瓶颈的。实际上,如果每个老年人能更健康些,在慢病上的支出将大幅度,这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相信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养老机器人市场状况会有大的改变。
 
更便捷、智能地解决临床问题
 
《中国品牌》杂志:未来3-5年,大艾机器人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划,或者产品布局?
 
帅梅:在养老机器人赛道,我们有一定的规划。我们将建设地方康复中心,未来3-5年,会在减轻老年人骨科疾病、疼痛相关的领域,做战略布局。从治病的角度,同时又是使老年人生活更愉快的角度,切入养老市场。
 
《中国品牌》杂志:大艾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与国内同行相比,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国际品牌,还有哪些差距?
 
帅梅:大艾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用科技的力量、先进的技术解决临床问题。
 
我们是在深度理解各类临床问题的痛点之后,通过我们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更便捷、更智能、更有效地加以解决。
 
就康复机器人的发展阶段来说,整体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与国内医疗机器人企业相比,大艾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状态,临床治疗结果是优效性。目前,大艾机器人是绝对的国际领先,即使对标美国、日本医疗机器人企业,也毫不逊色。
 
《中国品牌》杂志: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大艾机器人在升级迭代方面会有哪些新的举措?
 
帅梅:每一款大艾机器人的问世都是创新。因为每一代产品,都是经过了多次的改进,最后才能达到临床治疗的优效性。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从初始的样机到改进,再到良好应用,已经做了千余次的改进。
 
在临床实验中,通过以患者思维实地进行改良,更贴近到临床治疗,并发现了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后我们通过结构的更改与技术的创新,不断的推敲打磨,实现了近乎于完美的外骨骼体系。另一方面,大艾机器人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每一个流程、细节、体验、功能入手,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通过数智化升级,为患者提供更便利,有迹可循的康复体验。通过专对专、更高效、更便利的特色康复体系,助力患者早日康复,逐渐恢复行走能力。
 
希望解决“卡脖子”难题
 
《中国品牌》杂志:如果放下大艾机器人,您会去做些什么?
 
帅梅:放下大艾机器人,我估计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进入到新的领域,我有信心解决中国很多“卡脖子”的问题。
 
在数控技术、中国工程师的培训体系等领域,我都有信心指导大家,把事情做成。在2003年到清华大学之前,我一直在做高端数控系统的研发,比如中国的五轴五联动高端数控系统及其数控镗铣床研发,就是我带着几个师弟做出来的。我可以把数控技术整个产业链当中的应用问题,通过产教研融合,系统地解决掉。
 
帅梅简介
 
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曾从事高端数控技术研究,带队攻克我国首个五轴五联动高端数控系统及其数控镗铣床(211项目)研发;从事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相关理论研究及产业化工作15年,在基于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的现代康复技术及临床康复机理研究等方面有贡献和创新。
 
带领团队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获得中国第一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第一个医疗器械注册证,改变了截瘫、偏瘫、脑瘫等重大恶性疾病几乎无法康复的困境,开创了中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及其创新临床应用、研究方向。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外卖营销防止浪费 多部门要求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题 市场监管总局强化反垄断执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