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现实加速“链接” 脑机接口迈入产业化快车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 2025-11-21 17:12:41

摘要

资本热捧背后,是脑机接口技术研发的全链条推进,应用案例的持续涌现,以及产业链的加速完善。

图为科研人员展示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微米级呈现脑机接口装置与大鼠大脑主要血管和脑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在资本市场上,脑机接口正成为投资者的关注焦点。不仅相关板块今年以来最高涨幅超过60%,创投方面的相关投资额也实现大幅度增长。资本热捧背后,是脑机接口技术研发的全链条推进,应用案例的持续涌现,以及产业链的加速完善。
 
  “十五五”期间,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合力推动下,脑机接口这一连接思维与现实的人机交互关键技术,有望撬动百亿级产业规模,为医疗、消费等领域带来深刻变革。
 
  研发和临床全链条推进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联合东华大学团队,成功研发出如头发丝般纤细、柔软可拉伸的神经纤维电极——神经蠕虫(NeuroWorm)。
 
  记者了解到,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因电极直接与神经元“对话”,可实现更高的监测精度与更丰富的功能。然而,传统植入式电极植入后不仅无法动态调整植入位置,也无法对周边环境作出响应性调整。而NeuroWorm这样的“动态电极”可以在兔子颅内“游走”,根据需要主动更换监测目标。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志远表示,该研究首次提出脑机接口“动态电极”新范式,打破植入式电极的“静态”传统。
 
  先进院的突破是我国脑机接口发展的生动体现,今年以来,我国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在底层技术上有所突破,临床应用探索也持续推进,首次案例正在涌现。
 
  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完成全国产自主研发脑机接口芯片“汉产”首例临床植入手术,成功采集到了患者大脑中感觉运动区域的神经信号。
 
  术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系统训练,患者原本无法活动的大拇指功能明显改善,并能完成抓握水瓶、将瓶口对准嘴巴喝水的连续动作。
 
  据衷华脑机相关负责人郑瀚介绍,此次首例“汉产”脑机接口芯片临床植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国产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转化中取得关键性进展。
 
  天津大学医学部讲席教授、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副主任刘秀云表示,脑机接口不仅有潜力解放人类双手,更能为疾病诊疗开辟新途径,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正在孕育颠覆性突破。“当前我国脑机接口正在技术研发和临床探索等方面实现全面推进。”
 
  政策带动产业链加速完善
 
  脑机接口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推动。今年以来,脑机接口领域的政策支持不断加码。
 
  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产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也明确提出,推动脑机接口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刘秀云表示,《建议》提到的“创新监管方式”“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等政策,有助于支持脑机接口企业在新兴领域开展改革探索。
 
  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龙善丽认为,《建议》提出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将促使产业链技术分工持续深化,推动形成可自主内循环的良性产业生态。
 
  政策红利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增强。据了解,脑机接口产业链上游主要涵盖核心元器件,其中电极与芯片是关键组成部分。中游主要涉及感知和分析脑神经活动的系统、软件以及平台。下游则是特定应用场景,包括医疗健康、生活消费、工业生产等领域。
 
  “汉产”芯片的成功植入便是产业深度协同的一大成果。郑瀚告诉记者,衷华脑机与协和医院共建的“院企联合实验室”,依托于该实验室,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团队与衷华脑机研发人员深度协作,确保相关产品从研发阶段就精准契合临床需求。此次脑机接口芯片的植入手术,也是该实验室成立后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燧世(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斌则介绍说,公司研发的“脑电采集与事件相关电位系统”属于脑机接口产业中衔接上下游的感知和分析部分,已在今年早些时候正式获批脑机接口第二类医疗器械,将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市第一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应用,公司也将和医疗机构共同推进脑机接口的进一步发展。
 
  “脑机接口这样的前沿产业里,大型科研机构负责‘破题’,专精特新企业负责‘攻坚’,‘独角兽’企业则推动‘落地与示范’。这样的生态布局将有助于形成从基础研究、核心器件、系统集成到临床转化的完整产业链。”一位脑机接口领域资深专家表示。
 
  各方深挖万亿级市场潜力
 
  脑机接口这一“桥梁”连接的不仅是人脑与设备,更有望打开万亿级规模的大市场。
 
  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产业部部长孙贝贝告诉记者,在医疗康复方向,脑机接口产品已进入康复训练、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阶段;消费级市场中,脑控检测、睡眠监测与改善、康复训练类产品陆续上市;工业领域,疲劳监测、专注度评估系统也开始在特殊行业试点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指出,当前脑机接口市场已达到数十亿美元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百亿美元。据麦肯锡测算,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应用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美元,到2040年有望突破1450亿美元。
 
  在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下,资本对脑机接口板块的关注正在提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今年以来脑机接口板块涨幅约50%,期间最高涨幅达63.22%。
 
  展望行业未来,从业者信心正足。
 
  “我国脑机接口产业链仍有多处亟待突破,包括电极长期有效性、高通道馈通技术等,但国内在这些领域发展迅速,相关问题正逐步解决。”明视脑机创始人刘冰坦言。
 
  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丙根也表示,“十五五”将是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落地的关键五年,产业将不再停留在样机演示阶段,而会在医疗康复等社会需求迫切、临床价值明确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突破。随着部分关键技术突破和成熟,产业链也将更加明晰。(记者 袁小康 杨文 王自宸 王菲)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专访临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国雄 专访“戎子酒庄”董事局主席张文泉 专访“野里垣”总经理张利州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外卖营销防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