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中的科幻之光,已悄然照进现实。
9月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作战装备“机器狼”亮相阅兵场。
因神似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机器军犬“笨笨”,
引发全网关注和热议。
近年来,我国科技企业积极研发推广,
推动四足机器人在国防、巡检、救援及家庭娱乐等多领域落地应用。

从仿生形态的技术突破,到本土品牌的快速崛起,再到全球市场的激烈竞逐,四足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
从科幻走进现实
两年前,电影《流浪地球2》火爆上映。一句“笨笨!你是条军犬!”让影片中的机器狗“笨笨”被大众熟记至今。今年,在庄严盛大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这只科幻角色竟“走”进了现实——它就是随陆上无人作战方队亮相的四足装备“机器狼”。
“机器狼”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款四足无人作战装备,它不仅能团队配合作战,还内置人工智能和先进算法,实现了“人-车-狼”之间的智能联动与信息共享,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识别目标、规划路径、执行作战任务。
我国四足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几十年的深化创新与开发。如今,四足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多样化的现实场景。简单来说,现在的四足机器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面向普通消费者,主打娱乐和教育功能;另一类专为工业场景设计,用于巡检、消防等任务。
可以说,在战场上,它如同无畏的“机器战狼”;在工厂里,它是不知疲倦的“巡检员”;回到家中,它又能变身贴心的“智能伙伴”。
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和愈发智能的功能,让四足机器人成为机器人界的新宠。据统计,当前我国工业级四足机器人占四足机器人市场总规模约39.5%;消费级四足机器人市场占比约60.5%,处于主导地位。
四足仿生攀登市场
为什么四足机器人能迅速崛起?答案,就藏在它们那模仿动物行走的“四条腿”上。
作为一种仿生机器人,四足设计让它们比两足机器人站得更稳、力气更大,不怕复杂地形;又比六条腿或八条腿的机器人结构更简单、更容易操控。
目前,市面上的四足机器人大多以狗为原型,不仅学来了它们低重心的稳健体态,还模仿了它们行走、小跑、奔跑等多种步态,能灵活适应不同地形,高效完成各种任务。
我国四足机器人市场规模自2022年起逐年攀升,产业化进程发展显著。
在研发方面,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机器人公司乃至一些跨界科技企业都积极参与,国内四足机器人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态势。同时,资本市场的青睐也为行业注入了活力,持续的投资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越发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已活跃于央视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杭州亚运会等大型盛会,吸引无数目光,也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并期待四足机器人带来的便捷与新奇体验。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四足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还将继续提升,实现更加智能化、自主化的应用,进一步拓宽和细化应用领域。
多场景差异化竞争
从我国四足机器人行业的重点企业和布局来看,行业已形成清晰的差异化竞争格局。
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宇树科技,专注于行业级高性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商业推广。其产品线丰富,已推出七个系列产品,重点聚焦智能巡检和应急消防两大领域,广泛应用在变电站、矿山、园区水务等场景,也在日常及森林火灾救援中担当重要角色。
这些机器人在实战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和适应性,比如在火灾现场配合消防员高效灭火,在危险工业区域替代人工完成精密检查。
来自杭州的云深处科技是全球首家围绕电力巡检行业应用的智能四足机器人企业,旗下现有三大系列四足机器人,能实现全自主巡检变电站。除了工业巡检和应急消防,云深处科技还将四足机器人应用于教育科研和建筑测绘。

用户可对其进行加装、操控和编程,不仅能学习机器人工作原理,还能提升自己的二次开发和实操能力。同时,在那些环境恶劣、人力难以抵达的区域,它们也能通过远程操控完成高精度测绘任务,大大降低了人员的作业风险。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米等消费电子巨头的跨界入局,为行业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2021年,小米发布了首款四足机器人CyberDog。与市面上常见的功能型机器人不同,CyberDog主打的是“高品质仿生宠物”概念,通过模仿真狗的互动行为,专注于家庭陪伴和娱乐体验,巧妙开辟了一条情感化的新赛道。
总体而言,随着工业、科技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众多领域对四足机器人的需求不断细化,市场前景愈发广阔,预计未来全国布局四足机器人的企业和机构数量仍将增长。
“价格战”初见苗头
从组团登场杭州亚运会的表演嘉宾,到日常起居的家庭科技伴侣。从千钧一发的国防军事战场,到紧贴大众生活的地铁巡检……这些“钢铁巨狼”的足迹已经深入到愈发多元的领域。
相关专家表示,未来,四足机器人行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技术会更融合。随着AI大模型的成熟,未来或许只需“说句话”,它们就能自主完成复杂任务,使用将更加简单。二是应用会更深入。行业将从完成单个任务,转向提供一整套智能解决方案,让多台设备协同工作,效率更高。三是生态会更开放。随着我国产业链的成熟,主流厂商会逐步开放硬件和软件接口,吸引全球开发者一起“添砖加瓦”,丰富应用生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四足机器人行业发展迅猛,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投资者而言,需紧扣技术量产、场景落地与生态开放三大主线;对从业者来说,则需在算法优化、成本控制与合规经营间寻求平衡。
技术上,如何让它们在复杂环境中更“稳当”、电池更“耐用”仍是待解的难题。市场上,工业级需求容易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而消费级市场已初见“价格战”的苗头,企业需要思考如何用增值服务提升体验和价值。
政策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越来越受关注,相关法规的完善在带来合规成本的同时,也为注重安全技术的企业带来了新机遇。
中国四足机器人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有望在未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注入中国智慧。
全球品牌共逐蓝海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会发现四足机器人的竞赛舞台正变得更加广阔与精彩。
当前,我国四足机器人行业已逐步跨越实验室研发阶段,迈入产业化落地的重要时期。
国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四足机器人列为重点突破领域,深圳、上海等地对关键零部件研发给予30%补贴。研发技术加速创新,电机等部件成本下降,加上行业融资的资产助推,催生了各大本土机器人企业“群雄逐鹿”的局面,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国产机器人企业,让中国的四足机器人市场跃居全球份额的60%以上。在政策推动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下,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本土领军企业与波士顿动力等国际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占据全球六成以上的销量份额。
小米、联想等国产消费电子巨头也跨界切入机器人市场,发布旗下四足机器人,成为行业新势力崛起的代表。
全球市场正形成多元竞争格局,各国企业依据自身优势选择不同发展路径。如位列全球四足机器人产业第一梯队的美国企业波士顿动力,聚焦于高端科研领域,坚持高性能与极致运动能力。在这一全球竞争中,中国企业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快速迭代的工程能力与丰富的应用场景数据,展现出独特优势。
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更开始向海外市场输出产品与解决方案,实现从技术引进到模式输出的转变。
未来,全球四足机器人产业将呈现多极化发展态势,中国品牌有望在规模化应用与商业化落地方面持续引领创新,与国际巨头共同推动技术边界与市场边界的扩张。
云深处科技旗下“机器狗”绝影X30在宁夏戈壁滩无人区升压站巡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