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创新监管织密农村食品安全网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张文章 发布时间: 2025-11-14 15:41:01

摘要

今年以来,福建省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用“一地一策”的精准实践,织就了一张农村食品安全防护网。

农村食品安全是民生保障的“压舱石”,直接关系千万家庭的健康福祉。今年以来,福建省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农村食品监管难点,通过精准施策、柔性执法、智慧赋能等创新实践,从食品标签规范到教学式监管,从线上线下联动到批发源头治理,用“一地一策”的精准实践,织就了一张农村食品安全防护网。
 
柔性监管杜绝“标签隐患”
 
农村食杂店多为夫妻店、小门店,经营规模小、规范意识弱,散装食品标签缺失、信息不全等问题成为食品安全隐形风险。莆田市城厢区市场监管局以农村食杂店、散装食品为监管重点,创新推行柔性监管模式,通过规范食品标签这一“小切口”,破解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大难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筑牢农村食品安全防线。城厢区市场监管局东海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曾在辖区农村食杂店例行检查中发现,部分店铺散装花生、糕点等食品混杂堆放,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产地标识,消费者难以辨别食品安全性。针对这一问题,执法人员没有简单一罚了之,而是精准施策,现场向店主演示标签填写规范,赠送标准化标签样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标签是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的重要意义,让农村经营者直观理解合规要求。
 
在督促标签规范的同时,东海市场监管所创新构建“指导+服务+回访”闭环监管模式,对农村食杂店开展常态化指导帮扶,跟踪整改情况,手把手教店主制作规范标签、划分散装食品专区。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现场指导30余次,发放指引、明白卡、标准化标签模板等100余份,让经营者真正明白规范经营就是长久经营。今年8月,该所执法人员在回访昔日标签缺失和农村食杂店时,看到店铺已焕然一新:独立设置的散装食品专区整洁有序,每个容器都贴着醒目的白底标签,品名、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一目了然。
 
从被动整改到主动守护,农村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在柔性监管中逐步内化。如今,莆田辖区农村各类食品标签规范率大幅提升,一张小小标签不仅标注着食品信息,更凝聚着监管温度与经营责任。有的店主表示:“现在村里老人、小孩买得放心,我们经营也更踏实。”
 
教学式监管赋能“三小”门店
 
农村小超市、小食杂店、小便利店作为服务群众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是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假冒伪劣食品容易藏身的薄弱环节。针对个别农村“三小”副食品店经营者文化水平有限、索证索票意识不强、安全隐患排查能力不足等问题,厦门市集美区市场监管局坚持靶向整治,把专业的监管要求转化为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行动指南,实现了监管效能和经营规范水平的双提升。
 
该局精心编制《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图》,将复杂的流通环节监管要求,梳理为易懂易执行的“四查七看”检查要点:“四查”即查校园周边、查农贸市场摊位及周边、查偏远农村区域、查投诉举报线索涉及的“三小”副食品店;“七看”包括看资质证照、看包装外观、看来源票据、看禁售食品与摆放规范、看专区和标签、看虚假宣传、看人员健康证。
 
监管人员将每次上门检查都视为一次“现场教学”,依据“七看”内容,通过实物对比、案例讲解、方言沟通等方式,把纸上要求变为通俗易懂的实操技能,帮助经营者逐步掌握日常自查要点,学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自我排查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实现从被动整改到主动管理的转变。
 
除此之外,集美区市场监管局以点带链、由店溯商,将“三小”副食品店作为追溯和规范上游供货渠道的重要抓手,构建“检查—追溯—整改—反馈”闭环机制。一旦在终端发现问题食品,立即凭票溯源至供货商,同步完善辖区供货主体档案,实施源头核查和联动整治。同时引导经营者,主动对供货商挑毛病、提要求,及时反馈票据不规范、标签不清等问题,推动形成“终端反馈、源头整改、渠道共治”的良性循环。
 
专项检查切断危险源
 
近期,龙岩市连城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多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同步行动,针对农村地区食品电商及线下实体经营户开展专项整治,对各类食品经营乱象发起凌厉攻势,取得显著成效。
 
面对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中出现的虚假宣传、冒用商品条码等新问题,连城县莲峰市场监管所主动作为,聚焦农村食品电商领域突出问题亮剑出击。执法人员通过线上核查店铺页面与线下抽查仓储货源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打击夸大食品功效、虚构产品成分等虚假宣传行为,查处商品条码使用违规行为。截至11月上旬,线上领域已发现问题隐患21个,查处违法案件4起,有效规范了线上经营秩序。
 
连城县新泉市场监管所以纵深姿态抓实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将监管“脚步”迈到村头巷尾。依托“线上(追溯系统+投诉平台)溯源、线下(市场+校园周边)排查”双轨模式,精准聚焦休闲食品、肉制品、米面油等重点品类,严查销售过期、“三无”食品及商标侵权等行为,并通过建立问题整治台账、实行闭环管理(现场整改与限期整改相结合),显著挤压了假冒伪劣食品的生存空间。
 
连城县朋口市场监管所行动迅速,直击民生痛点,集中力量对辖区内小卖部、小商店、食品小作坊等主体开展专项整治。执法人员现场揪顽疾,在某商店货架下层发现并依法扣押了未标注生产许可资质证明的食品,并立案调查。
 
发布《明白卡》引导消费
 
去村口小卖部买零食,给家里囤粮油,是不是总担心不新鲜、没保障、包装没写全?小卖部老板进货、卖货是不是也怕踩坑出问题?针对农村食品经营销售过程中常见问题,今年9月,福建省市场监管局针对销售方和消费方,分别制定并发布了《农村食品销售“五要五不”规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和《农村食品消费“七查七看”明白卡》(以下简称《明白卡》),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专项行动,营造安全放心的农村食品消费环境。
 
《指引》提出“五要”规范经营:证件要公示、环境要卫生、票证要留齐、自查要勤快、守法要自觉;提出“五不”守住底线:不超范围卖、不卖问题货、不碰“三无”品、不乱加东西、不虚假宣传。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提醒农村经营者,“五有五不”照着做,守法经营生意好。
 
《明白卡》提示消费者“七查七看”放心购:查证照,看资质;查标签,看信息;查环境,看条件;查贮存,看温度;查品质,看外观;查来源,看标识;查真假,看价格。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有了《明白卡》,买到“问题食品”不用愁,记得拍店铺证照、食品、小票三样作证据,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专访临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国雄 专访“戎子酒庄”董事局主席张文泉 专访“野里垣”总经理张利州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外卖营销防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