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旅游OUT了,“窝囊游”成年轻人新宠。美团旅行数据显示,8月以来,“窝囊旅游”三件套搜索量环比增长均超50%。年轻人正试图让旅行慢下来,玩得更轻松、更深入。
这个暑期,坐电梯爬山、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的“窝囊旅游三件套”火了,其核心特征是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情绪价值体验,与传统观念中“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旅游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主打的就是“玩也玩到了,罪一点不遭”。
不费步数看山景
想爬山,但又不想真的爬,“躺平式爬山”来帮忙。
最近,江西上饶的4A级旅游景区灵山新安装的室外扶梯进入试运营阶段。灵山主脉海拔在1000米至1400米之间,最高峰天梯峰高达1496米。以往游客想要爬山,正常得花3到4个小时,一趟下来,体力消耗巨大,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室外扶梯的出现实现了无痛爬山、轻松看景。这条扶梯线路全长753.2米,整体提升高度达267.5米,斥资1.27亿元。游客只需站在扶梯上,就能近距离欣赏沿途的美景。
只有电梯还不够,在江西的另一景区大觉山,一列蓝白相间的悬崖列车成了游客们欣赏风景的绝佳工具。它线路全长11.8公里,是世界第一条超长距离高空悬崖列车线路。该项目超过三分之一的线路紧贴悬崖,将大觉山景区的各个山峰和子景点串联成线。
车厢内,开放式车窗灌入带着松香的山风,语音导览实时讲解地质奇观与人文典故,窗外的云海在千米深谷中流淌,忽而掠过一片原始杜鹃林,忽而掠过峭壁上斜生的古松。
社交媒体上,#悬崖列车#的话题传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这个项目很适合带小孩子来爬山的游客,不仅能坐着赏景,中途还有停靠站,可以走出车厢打卡,空气也好。”体验过该项目的游客表示。
大觉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悬崖列车项目总投资13亿元,通过将轨道交通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让游客在海拔850米到1150米的高空中乘坐悬崖列车,仿若在危崖上爬坡,在群峰间穿行。
窝囊漂流主打“躺赢”
炎炎夏日,漂流向来是热门之选。传统漂流项目中,漂流水道有十多米甚至几十米的高度落差,极速下降的过程中,游客往往要经历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体验。而如今,穿上救生衣在河道上轻缓漂流而下的“窝囊漂流”正在走红。
在浙江安吉一露营地,一种颠覆传统认知的漂流方式——“躺漂”正吸引大批游客。
这种“不怕翻船、不用划桨”的漂流项目自去年7月推出后迅速蹿红,高峰期一天能卖出近40万元金额的门票。
与传统漂流追求刺激、需要奋力划桨不同,“窝囊漂流”主打一个“躺赢”。营地工作人员介绍,该漂流项目速度较慢,不那么刺激。“我们是一条河流,不像他们那样有坡度很大的河道。”游客只需穿上救生衣,或坐或躺在特制的橡皮艇上,便可随着平缓的水流自然漂荡。既不用划船,也不用翻桨,这种近乎零门槛、零体力的玩法吸引了大批游客。
人体漂流让烦恼被溪流带走

“我们来安吉玩,结果碰上下雨天,别的漂流项目都停了。之前在网上刷到过这种漂流,就想着试试看。”有游客表示,这种漂流换好装备、穿好救生衣,就能直接步入河道中央开启漂流了。水流轻缓,全程脚能轻松踩到底,特别适合带小朋友玩。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漂流方式让他觉得新奇又有趣,明天夏天还要来体验。
对于公众关心的安全问题,营地方面表示:“该漂流河道全长约800米,平均水深约0.5米,最深处约1.8米(雨后下游区域可能达胸部以上)”。工作人员特别说明,不会游泳的人也可以玩,同时,该项目因对儿童开放,营地配备了安全员巡视。
除了核心的漂流项目,营地工作人员表示,营地内还提供桨板租赁服务,各式咖啡和小吃也任由游客选择,为游客增添亲水玩乐的多样性。
躺着玩的漂流,游客不用划桨

慢动作蹦极“又怂又勇”
爬山和漂流以外,近来不少景区陆续推出了被称为“窝囊版”的蹦极。和那些动辄40米甚至上百米、充满惊险刺激的传统蹦极不同,“窝囊蹦极”的高度缩减到20至30米左右,仅为常规蹦极的一半。
而且,体验者只有在跳下的那一刻会有失重感,之后就被弹力绳稳稳拉住,以缓慢匀速的速度落到地面,过程中还能轻松地拍几张照片。
安吉云上草原的“窝囊蹦极”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相关视频里,跳台边的紧张屏息与跳下后因缓降绳带来的从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从小就喜欢各种挑战性项目,但传统蹦极速度太快,一直没敢尝试。窝囊版蹦极下降速度慢,既能让肾上腺素飙升,又有种‘又怂又刺激’的感觉。”不久前去过云上草原的游客说。
在上海,“窝囊蹦极”项目多在室内场馆。比如耀雪冰雪世界娱雪区的“雪山跳台”,跳台离地面约19米。体验者跳下大约1米后,绳索会瞬间绷紧,接着以匀速把人平稳送到地面平台。
“当时和朋友一起去的,人不多不用排队,玩得特别尽兴,我一个人就跳了7次。”
游客分享时说,这次“窝囊蹦极”的体验反而激发了他对高空蹦极的兴趣,“现在更想挑战真正的蹦极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试试。”
另一位上海市民则觉得,对她而言“窝囊蹦极”还是有点刺激。“可能对蹦极老手来说不够劲儿,但像我这种胆子小的,光在跳台边就做了十分钟心理建设。”她还说,“这项目适合没体验过蹦极的朋友尝试,后半段慢慢下降的过程挺舒服的。”
无个性不旅游成常态
“窝囊旅游”的火爆,从出游数据上可见一斑。今年暑期,推出“窝囊旅游”体验的景区,门票热度显著增长。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以“扶梯看山景”出圈的天屿山观景台和浙江台州神仙居景区,门票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2.4%和36.4%。
在主打“窝囊蹦极”的景区中,浙江湖州安吉云上草原门票销量同比涨了近4倍;湖北黄石天空之城同比增长2.7倍。
然而,这种游玩方式并不一定为所有人理解。当“坐电梯爬山”这个概念刚出现的时候,有人调侃道:“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对此,有人称赞设计暖心,也有人质疑:“无痛爬山,还有爬山的乐趣吗?”
专家认为,这种争论反映了旅游价值观的更迭——传统观光旅游带有较强的成就展示属性,而年轻人更看重自我情绪价值。“窝囊旅游”往往伴随着更深度的在地消费,不爬山省下的体力转化成了更长时间的咖啡馆休闲、更细致的手作体验,有助于促进旅游业态升级。
“旅游市场正在从大众化走向分众化,未来的赢家必定是那些能精准满足细分需求的产品。‘窝囊旅游’只是多元图谱中的一种色彩,旅游行业真正可持续的发展还是要回归服务本质,让各类消费群体都能找到适配的游玩方式。”
另有学者认为,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朝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态势发展,只有更强,没有最强。从背包客、“搭子游”到现在的“窝囊旅游”,都说明了“无个性不旅游”,这也向旅游目的地发出强烈信号:如果不创新玩法,游客早晚会“敬而远之”。
“旅游目的地必须从游客的角度精心、精细、精准地做好公共服务。”学者表示,眼下,旅游服务比拼的不只是个人服务、企业服务,还有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准。“暖心的旅游公共服务还要渗透到街区、社区和闹市区,因为当下的旅游早已不限于景区。”
从某种角度来说,旅行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从“翻山越岭”到“躺着观景”,改变的仅仅是形式,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未变。当文旅行业既能够接纳“特种兵式”的快速出行,也能够包容“窝囊式”的悠闲自在,才真正领悟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最好的风景,永远是“让我觉得舒适”的风景。
浙江台州神仙居景区“无痛爬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