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摊经济正悄然兴起。
它不仅吸引来众多小商贩的热情参与,
更引得一些知名餐饮品牌纷纷加入,
竞相走上街头“摆地摊”。
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餐饮大牌
放下身段,摆起小摊呢?

肯德基再推新业态
最近,上海街头新增了两家炸鸡店,分别是“炸鸡兄弟”中式店和韩式店。这两家看似“平平无奇”的店铺,实则“来路不一般”。
它们是肯德基最新推出的炸鸡业务。这两家门店均选址上海浦东新区,单店面积约为20平方米,不设堂食区域,聚焦外带与外卖业务,营业时间为上午11时至次日2时,覆盖多个时段消费场景。
产品设计上,“炸鸡兄弟”两家门店各有侧重。中式店以生炸大鸡腿、生炸大鸡架等经典中式炸鸡为核心卖点,并搭配鸡翅、叉骨、鸡里脊串、年糕串等小食。韩式店则以8款特色酱粉为亮点,提供双拼、三拼无骨炸鸡及翅根,同时配有火鸡面、韩式辣年糕等主食。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两家门店客单价整体保持在20元左右,大幅低于肯德基常规门店的消费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炸鸡兄弟”并未与母品牌肯德基进行划分,反而将“肯德基基因”作为核心竞争力。
从品牌视觉设计到宣传标语均突出“KFC”,不仅在门店店名招牌“炸鸡兄弟”中标注“KFC”,宣传海报中也加入“肯德基旗下炸鸡专门店”字样。
这并非肯德基第一次尝试新的商业场景。早在此前,就有不少网友晒出自己偶遇的肯德基早餐餐车。这些餐车大多分布于一二线城市的地铁和写字楼周边,每辆餐车配备1-2名工作人员,主要服务于通勤的“打工人”。产品品类也与肯德基门店内相同,但下单到取餐的时间大幅缩短。餐车上还醒目地标有“急速立取”字样,主打的就是方便快捷的早餐服务。
餐饮界刮起“摆摊风”
美味不仅仅局限于精致的餐厅,地摊的烟火气同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肯德基旗下全新子品牌“炸鸡兄弟”位于上海的门店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地摊经济”的发展,选择尝试“摆地摊”“开小店”模式的,不只有肯德基一家。麦当劳、海底捞等知名餐饮企业也都纷纷投向这一新的消费场景。
麦当劳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都曾有过“摆小摊”的尝试,小摊产品以固定套餐为主,比如早餐时段的“10元盲盒”,包括豆浆油条、薯饼麦满分等套餐;下午时段的套餐则是经典的“麦辣鸡腿汉堡三件套”、“板烧鸡腿堡三件套”等。
网友也晒出自己早前在广州、深圳、江苏等地“偶遇麦当劳小摊”的照片,偶遇地点包括地铁站门口、地铁站内、地下通道,以及演唱会、露营地等等,有多人推小车的、也有单人提小箱的。
海底捞则是将目光投向了“夜市”。有网友晒出海底捞在夜市上的摊位,从造型上来看,和常规认知中的摊位并无二致。也让很多顾客直言“以为自己看错了”。
不同地区的海底捞摊位所提供的产品也有所不同,据了解,山东的一家海底捞小摊位,目前共售卖4款产品:现炸酥肉、冒脑花、茴香小油条、冒血旺,价格分别是16元、18元、8元、9.9元;而上海的摊位,产品以卤味和钵钵鸡为主,每串价格在6到8元。
网友分享偶遇的海底捞餐车

海底捞相关人士回应称,海底捞在夜市摆摊一事属实,这是门店结合当地顾客的消费喜好进行的个性化创新试点,为游夜市、逛市集的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美食打卡的尝新体验。后续将持续关注顾客反馈,不断优化体验。
某种程度而言,“摆地摊”的浪潮已经全面席卷餐饮行业。除了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外,各地的星级酒店也不约而同地走上一条“自降身价”的摆摊销售之路。
近几个月来,在济南、郑州、长沙、武汉等地的一些知名星级酒店,纷纷支起小摊,售卖起家常菜、卤味、小吃、烘焙等各式菜品,那些原本在酒店内才能享用的佳肴,开始以亲民价格摆上街头,吸引无数市民。“星级品质、平价消费”成为最大亮点,强势撬动了市场消费。
地摊经济势头强劲
地摊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策的引领,地摊经济逐渐兴起并持续发展。
2020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扩大就业稳岗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地摊经济”发展,并在一些城市采取了降低执法力度、取消一些管理要求等措施。
根据《中国夜经济活力指数报告》,2023年,我国夜经济市场规模达1.57万亿元。万亿级的地摊经济市场,正在重新定义市场消费格局,成为推动经济内循环、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引擎。
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选择地摊消费,主要在于其“方便快捷”和“价格便宜”的特点。
其中,43.3%的消费者每月偶尔会在地摊消费,25%的消费者每周消费1至2次,且单次消费金额在20元至50元区间的占比最高。
艾媒咨询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在2024年,中国地摊消费者在各类地摊中的消费意愿中,美食类地摊的整体购物意愿尤为突出。
在抖音平台,“街边小吃”话题视频播放量达1105.2亿次,“夜市里的烟火气”话题视频播放量为665.4亿次。
与此同时,地摊经济凭借成本低、效益快、执行灵活等特点,吸引来越来越多创业者以此开启事业征程。
在抖音平台,“摆摊创业”相关话题的参与人数突破600万,从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寻求灵活就业的中年夫妻,到转型尝试的职场人,创业者群体覆盖各年龄段与身份;而业态选择同样丰富多元,无论是香气四溢的餐饮小吃摊、琳琅满目的日用小商品,还是兼具创意的手作饰品,各类地摊形态在街头巷尾落地生根。
暗藏更多发展可能
当前,餐饮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新兴品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传统餐饮大牌也丝毫不敢懈怠。
而在消费端,也正经历着一场变局。消费者的需求正从“吃饱吃好”转向更精细化的体验追求。价格敏感度提升,性价比成为决策关键。
同时,服务体验的影响力持续加大,从点餐效率、用餐环境到售后响应,细节处的贴心服务成为打动消费者的关键。此外,便利属性也成刚需,外卖配送速度、到店动线流畅度、线上预订便捷性等,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餐饮分析研究学者介绍,目前中低收入群体整体在减少消费,但追求的是刚性餐饮,如小吃、快餐等。同时还要求健康,以及食物混搭。因此,大的餐饮品牌一方面面临压缩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应该进行产品创意,做出更亲民、便宜、便捷、好吃的食物,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提供便利性、提供优惠,利用利他思维,到最接近消费者餐饮需求的地方做生意,才是未来餐饮品牌发展的根本逻辑。
而肯德基、麦当劳等大牌餐饮摆起地摊的背后,便是主动寻求创新与突破的机遇,也暗藏了对品牌未来发展的探索。
“这些摆地摊的尝试并非一时之计,而是品牌‘五多’战略的一部分,即多消费场景、多消费渠道与多消费人群。”业内专家指出,餐饮大品牌摆地摊是有几重考量的,首先是从整个夜宵经济,再到地摊经济。夜经济,是有政府的拉动与推动的,但同时它也具有高性价比的特点,所以整体去看,如何接地气,如何能够拉动内需,如何跟消费者打成一片,如何增加营收、增加利润,这些都是整个大品牌摆地摊的出发点以及逻辑。
不过,当前的地摊市场尚未形成规范,消费者对于地摊美食的认知仍有偏见。
大牌餐饮纷纷下场摆摊,也容易被误会成“现在生意这么不好了吗”“这不会是剩下的吧”等针对品牌品质、口碑的负面声音。因此,品牌们在尝试探索更多机会时,必须思考如何保持品牌多年经营留下的品质感、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