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十字路口

来源: 《中国品牌》杂志 王亚璇 发布时间: 2025-10-14 11:03:46

摘要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互联网上开启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预制菜之 争”,引起广泛关注,也被围观网友称为“西贝事件”。

罗永浩的个人微博账号名为“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他在直播中说“诉求不是打西贝或贾老板,
是希望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
但此事件不可避免地把西贝推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西贝惊险120小时
 
9月10日16:55,罗永浩在其微博发布言论:“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到9月15日18:38,罗永浩发长文决定放弃追究西贝,短短五天120个小时,对于西贝品牌来说,如同过山车般漫长且惊险。
 
随着罗永浩与贾国龙展开的一轮轮公开喊话,西贝事件的关注度呈几何级攀升,成为全网目光聚焦的焦点事件,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更是势不可挡。
 
舆情分析显示,这五天时间里有关“西贝”和“预制菜”的互动声量达到5.8亿,影响力值更是达到1414.04亿。这期间,共有2479家媒体发布了54791条报道信息,热度持续提升。而在9月12日西贝开放后厨参观和9月15日西贝道歉整改两个重要时刻,讨论量达到巅峰。
 
在西贝事件的舆论发酵过程中,品牌信任度的关键转折点,恰恰出现在其公开直播所有门店后厨的环节。通过直播画面,消费者清晰地看到西贝后厨使用的食材,保质期长达9个月的袋装焖饭、12个月的鸡汤料包,以及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西蓝花。
 
一直以来,西贝在消费者眼中往往和“健康营养”挂钩,深受家长们的青睐,而西蓝花正是西贝主打的儿童套餐里的必备菜。然而直播中的画面,却严重冲击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有网友尖锐指出“给一岁的宝宝吃两岁的西蓝花”。
 
最终,在罗永浩的连番攻势和舆论的质疑声中,西贝的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贾国龙公开表示:“昨天(11日)和前天(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12日)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其个人表示也因此整夜难眠。
 
 
失败的危机公关
 
西贝事件,可以说是一次典型的危机公关案例。复盘整场风波,不难发现,西贝之所以走上舆论风口浪尖,罗永浩的个人影响力只是导火索,其根源在于企业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的系统性失灵。网友调侃称,罗永浩对西贝的伤害是10%,贾国龙(开放后厨和公布原料)对西贝的伤害是100%。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者不再是全盘接纳企业输出的“单向受众”。如今企业面对的,是一群具备独立判断、主动思考能力,且善于探索真相的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也并非个体,而是一个高度连接、情绪共振的共同体。
 
西贝事件中,消费者基于常识提出的“朴素质疑”,却未能得到品牌应有的重视与妥善回应。在大众心中,那些经过前期集中加工、冷冻保存,再通过二次加热端上餐桌的食物都属于预制菜范畴。而“现炒”则对应着,新鲜食材即时入锅、经厨师现场烹饪、最终带着锅气与新鲜口感上桌的食物。
 
但在西贝的系列回应中,看不到对于消费者的理解与共情,反而充斥着一丝不接地气的“傲慢”。不断试图用行业的专业定义去居高临下地“教育”消费者,执着地强调其食材并非预制菜,对真正触动情绪的痛点避而不谈。这种认知错位直接导致了风波愈演愈大。
 
更致命的是,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以情绪化、对抗性的姿态参与舆论争议。贾国龙的每一次“硬刚”,只会加重消费者的不解与厌烦,最终消耗的是西贝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甚至在西贝最后发布的道歉声明中,也使用其创始人贾国龙的“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但在消费者眼中,这样的表述显然是“避雷”的原因之一,罗永浩也及时站出来反问,“顾客虐你什么了?”。因此,本次事件不仅是个人的公关败笔,更是西贝企业公关危机处理的败笔。
 
 
预制菜的认知迷雾
 
本次事件中,一个根本性问题始终困扰着公众讨论:究竟什么是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称“门店100%没有预制菜”,而罗永浩则认定“明显是隔夜重加热的成品”。本质上,这场争议是传统餐饮逻辑与工业化思维的激烈碰撞。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界定了预制菜的范围: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实际上,公众对于预制菜的概念定义与认知一直都比较模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中央厨房预加工”和“预制菜”二者之间的混淆。这也是本次事件中罗永浩与贾国龙争执的关键。
 
根据《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中的定义,中央厨房,是指由食品经营企业建立,具有独立场所和设施设备,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者半成品加工制作并配送给本单位连锁门店,供其进一步加工制作后提供给消费者的经营主体。
 
可以通俗理解为,中央厨房的核心属性是“生产环节的集中化模式”,强调统一制作。而预制菜的核心属性是“产品形态的分类”,侧重简单加热后直接食用。两者的关系,更像是“交叉圆”——有些中央厨房的预加工产品属于预制菜,有些则不算。
 
当中央厨房加工的产品已达到“半成品或成品状态”,且满足“简单处理即可食用”的要求,那么这类产品就属于预制菜范畴。例如中央厨房生产的速冻包子(只需蒸制5~10分钟)、开袋即食的酱牛肉(无需额外烹饪)等。
 
但如果中央厨房的加工仅停留在“基础预处理阶段”,产品还需经过大量复杂烹饪步骤才能食用,则不属于预制菜。
 
比如中央厨房将新鲜牛肉清洗、切块后真空包装,通过冷链配送到门店或消费者手中,这类产品仍需后续的焯水去血沫、调配酱汁、长时间炖煮等操作才能成为菜肴,本质上属于“预处理食材”或“初级加工品”,并非“预制菜”。
 
餐饮界的未来规范
 
近年来,随着餐饮企业的连锁化进程,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模式开始兴起。这为连锁餐饮企业实现菜品口味标准化,解决扩张中厨师技艺差异导致的口味不稳定问题提供了有效应对措施。
 
然而,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担忧与不满也在堆砌,长期以来,预制菜在消费者心中就存在着诸如质量不稳定、不新鲜、不健康等负面印象,西贝事件则是刚好成了“发泄口”。
 
而在这一风波下,“现做”一词竟然成了餐厅的烫手山芋。众多餐饮企业意识到,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舆论风波。
 
一些原本大量使用预制菜的餐饮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链和菜品制作方式。绿茶餐厅已经悄悄撤下了门店外“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老乡鸡餐厅则是更早之前就在门店公示菜品加工等级,标明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菜品。
 
随着罗永浩与贾国龙的和解,西贝事件的热度也正在淡去,但关于预制菜的规范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根据相关消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此标准将成为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罗永浩转发并置顶了这一报道,强调“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的立场。
 
西贝事件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成为餐饮界未来发展规范化、健康化的前奏。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透明、规范、健康的餐饮环节,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安心、吃得有选择。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专访临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国雄 专访“戎子酒庄”董事局主席张文泉 专访“野里垣”总经理张利州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外卖营销防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