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叉车行业“油换电”的绿色书写者,也是用具身智能叩响智慧物流的先行者,创新,是它最鲜活的注脚。从千禧年起步,一排排叉车背后,是诺力集团向海外递交的凝聚着“不放弃、不妥协”精神内核的中国名片。
8月7日,中国品牌融媒中心记者(以下简称中品记者)对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毅先生进行了专访,看诺力装备如何书写中国物流的未来方案。

输掉官司六成员工下岗我不接受
中品记者:
2000年,您接手的诺力前身是一家负债累累的集体企业,如今已成长为全球智能物流装备领域的龙头。25年中,诺力的品牌定位经历了哪些关键转变?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丁毅:
诺力的前身是一家生产煤炭机械的集体企业,就是搞液压阀起家的。当时我有一个机会去美国学习培训,参观了一家采煤机械厂,看到他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尤其是物料搬运环节,使用手动搬运车的频次很高,我认为这个车的未来发展很有前途,就买回国了一辆准备研究生产。这之后,我们的业务重心就从液压阀转到了手动搬运车上,在这个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走进了叉车搬运行业。
发展20多年,我认为最困难的时候是2004年4月,欧盟对原产于我国的手动液压搬运车正式立案,并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
当时行业里一共有七、八家企业去应诉,但是半年时间过去,欧盟的反倾销税率居高不下,那个时候大家都偃旗息鼓了,没什么人再弄这个事情了,但是诺力没有认输。因为这场官司如果输了,诺力60%的订单要丢失,60%的员工要下岗。我作为一个掌舵人和当家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我问律师,这个官司我们还有没有希望打赢,律师说不可能一点希望都没有,我说只要还有希望我们就接着打。于是又打了7、8个月,前前后后一共15个月的时间。这15个月真是不堪回首,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比如欧盟让递交材料的时间点都选择放长假的时候,像春节、五一、国庆节,我们一声令下大家都来准备材料,有的员工甚至一边吊着盐水一边翻发票,就这样对着电脑干活。
准备这个材料的时间也非常紧张,一天24小时都不够用,大家觉也没得睡,吃东西也是临时准备一点。就在这种情况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打赢了这场官司,也成为中国反倾销史上的“反败为胜第一案”。
赢官司不是终点要持续布局未来
中品记者:
诺力成功应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取得历史性胜诉,是什么支撑您在这“不堪回首”的15个月坚持下来?这场“较量”对诺力的品牌提升和全球化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丁毅:
整个诉讼过程中压力和痛苦都是非常大的,我认为动力还是来自于我的员工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这些和我同甘共苦的同事们对诺力有期待,如果我不去坚持,那么谁去坚持,这个企业怎么办呢?
反倾销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企业不能总是走低端路线,像手动搬运车如果一直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就总是会被动挨打。因此要做创新的布局,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研发半电动搬运车、电动搬运车。这场官司打赢了提高了诺力品牌的知名度,但也不是一劳永逸。
后面欧盟又向我们提出过反倾销诉讼,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去接受这些东西,一定要往前走、跨出去。于是我们在越南、马来西亚建厂,是行业中最早在海外布局的,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布局。
上市钟声响起是喜悦更是责任
中品记者:
2015年,诺力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上市钟声响起那一刻,您想到了什么?上市后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丁毅:
上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花了4、5年的时间,当敲钟的那一刻,我意识到成功了。但是钟声响过以后,诺力从民营企业转变为上市公司,什么事情都要讲规则,就像有几把利剑悬在头上,做事情如履薄冰。所以钟声响起确实是一种喜悦感,但更是一种压在肩膀上的责任。
上市后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如何开辟第二赛道,2016年诺力收购了无锡中鼎,这是一家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商,就是为了让诺力成为具备覆盖智能叉车至大型智能物流集成系统全产业链解决方案能力的全球化企业。可以说,上市给了诺力开辟赛道、拥抱资本的机会。
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毅接受专访

像我们以前做手动搬运车的时候也没有考虑过品牌,上市以后,不得不重视如何建设品牌。品牌首先要赢得市场,让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品牌的形象。现在“创新、突破、跨越”六个字是诺力发展的指导思想。
出海不是简单地卖产品更是卖服务
中品记者:
如今,诺力在我国和法国都设立了研发中心,销售覆盖到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品牌出海方面,诺力品牌是如何保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的?
丁毅:
诺力80%的产品都是出口海外,这个海外竞争力的形成是通过品牌的塑造带给企业的。有的同行觉得国内市场的蛋糕足够大,发展得比较安逸,所以没有想往海外发展。诺力是这一行业最早布局海外出口的,现在企业出海已经是不可逆的大趋势。
诺力首先踏入的是欧盟市场,反倾销之后触手又涉及到了南美、非洲等国家,全球化的布局进一步展开。当然不同的国家对产品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欧盟比较在意搬运车的外型和一些细节,美国就希望产品耐损耗、夯实。
我们现在也在完善海外的数字服务平台,出口海外的搬运车可以在我们的大模型系统中24小时实时追踪,系统会记录机械运转的过程,如果出现故障,也可以马上反映出来。
现在出海已经不是在简单地卖产品,而是在卖服务了。我们叉车行业也是如此,当叉车出现故障的时候,我们可以告知用户怎么去修理,或者电话通知维修人员多久可以上门。我们正在建设一支强大的售后服务团队,就是让大家用诺力的产品觉得放心、安心、舒心,这也是品牌打造的一个过程。
AI是高速行驶的火车诺力要登上去
中品记者:
您曾提出“诺力下一个十年”的破局之道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跟传统AGV(自动导引车)相比具有哪些优点?未来有哪些应用场景,AI技术如何助推诺力高质量发展?
丁毅:
诺力现在走到了企业发展的十字路口,AI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登上去,驶向未来?
未来AI会应用到所有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跟传统AGV有很大差别。传统AGV大多只能按照预设好的简单路线,进行点到点的搬运工作。
但具身智能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决策系统,宛如拥有一颗“智慧的大脑”,能够依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自主合理规划路线、寻找物品。
今年4月,我们和浙江大学建立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目的是在这次转型升级中不掉队,走到前面去。
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应用到很多高危场景,比如上千度的熔炉、零下的冷链,我们都可以利用无人化的叉车去作业,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包括我们现在生产10吨以上大型叉车的未来工厂,通过人工智能的加持,效率提升了一半左右。
绿色转型第一步是培养用户习惯
中品记者:
“双碳”背景下,诺力如何通过“绿色化”转型,强化品牌的可持续竞争力?
丁毅:
我们正在持续推进叉车“油换电”,就是将老旧柴油叉车换成电动叉车。这一绿色转型举措意义重大,烧油不仅会造成污染问题,消耗的还是不可再生能源,但是绿色转型后的锂电池是可再生的。
推进“油换电”的第一步是把大家的使用习惯改过来,再进一步推出绿色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新能源叉车。现在锂电池的成本在逐步下降,诺力也有自己的锂电池制造商,所以在生产新能源叉车上的自由度比较高。
人接受新事物总有一个过程,老百姓用燃油叉车习惯了,我们是先在海外市场推广,再在国内展开的。目前国内新能源叉车的占比一半不到,但未来3至5年这个比例一定会是上升趋势。浙江省在绿色转型方面走在前列,叉车“油换电”会给予一些补贴,这也是在政策上展现出的绿色转型大方向。
全企业链解决方案真正帮到客户
中品记者:
诺力提出要做“具备全产业链解决方案能力的全球化企业”,提出这个愿景的初衷是什么?如何实现?
丁毅:
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也就是一站式服务,从建厂开始,客户的物料搬运、仓库储存诺力都可以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帮助设计。
用户把工厂图纸交给我们,我们根据用户一年搬运的产品量、产品存储的条件帮助用户设计方案。比如说一个冷链的库房,不管里面是火锅底料也好、肉类也好,怎么能让消费者最快在餐桌上品尝到这些新鲜的美味,怎么能让客户的供应链更智能化,提高从源头到餐桌速度的同时降低成本,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踮起脚去够目标骨子里永不放弃
中品记者:
展望未来5~10年,诺力希望成为怎样的全球品牌?您认为在未来的品牌打造中,核心动作是什么?
丁毅:
诺力希望可以达到一个全球物流搬运引领者、开拓者这样的角色,达到这一目标主要需做三点,一是执行既定战略,二是在创新方面不断投入,三是选拔国际化、优质的人才,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现在我会让干部队伍讲讲他们自己加入诺力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发掘人才,给予他们更多机会。
我一直强调人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要踮起脚尖去够制定的战略目标,更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往前走。前25年的风风雨雨,诺力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挺过来的,未来的10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会更大,更需要这种骨子里的不放弃的精神。你比如在创新路上,我们想做人工智能,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都需要我们用脚步一点点去丈量。
诺力四期智能立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