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聚焦】打造世界品牌 筑牢百年久立

来源: 《中国品牌》杂志 王亚璇 发布时间: 2025-10-15 10:23:40

摘要

专访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郑周

三十八载光阴,从一间乡镇小厂起步,发展成年收入突破三百多亿的集团公司,旗下核心子公司久立特材更是成为工业用不锈钢管的单项制造冠军,以不断刷新的技术高度,与中国制造共同成长。久立特材的成长之路,也是中国制造奋斗史诗的生动注脚。就在此刻,动脉般奔涌的生产线上,一件件精密管材顺利诞生,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硬核脊梁”。
 
8月5日,中国品牌融媒中心记者(以下简称中品记者)对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郑周先生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中国制造“不锈钢管”的全球愿景。
 
双主业起步专业化转型
 
中品记者:
从一家金属型材厂起步,久立集团如何聚焦到不锈钢管行业,并让久立特材上市,让工业用不锈钢管成为国家的单项制造冠军?38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的节点?
 
李郑周:
三十多年前,我国石化、轻工这些领域需要的耐腐蚀材料,非常依赖进口。我们厂有一款产品是电缆,电缆和钢管都是通过冷拔来加工成形的,有一些客户希望我们能去开发相关产品,于是就形成了双主业:电缆和不锈钢管。
 
后来我们决定做专业化,选择只聚焦不锈钢管这个领域。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对材料性能有很高的要求,于是我们经过不断的努力,越过了技术壁垒,形成了比较良性的循环,也使我们的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实力、研发能力和客户口碑。
 
甘做工业垫脚石心无旁骛钻技术
 
中品记者:
目前,久立特材累计拥有300余项专利,突破了哪些技术瓶颈?在哪些应用场景实现了国产替代?
 
李郑周:
业内有一句话:“甘做工业垫脚石”。在工业领域,材料是不被大众熟知的部分。对我们企业来讲,不追求名利,只追求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服务好国家发展大局。
 
有些材料的应用场景要求很严格,比如核电站,300多度高温,还有水蒸气,要保证60年不产生任何腐蚀。所以产品的责任重大,所涉及的各项技术规范也特别复杂。
 
举例来讲,核电站之前需要每6个月或者每18个月就要更换包壳的材料。但是通过我们技术的升级,提升了材料的耐中子辐照的性能。
 
最直接的效益是,有望两年三年,甚至五年才更换一次包壳。让核电站的运行寿命大大延长,使用成本降低,大幅提升了我国核电领域的竞争力。
 
从保订单到为客户创造价值
 
中品记者:
久立特材拥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如何打造的?是否可以说,已经达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这一目标?
 
李郑周:
我们对质量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过程。起初我们的目标就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订单,现在则是主动思考如何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之前,国内客户买国外的东西,价格贵、交货期长,谈判难。这种状态下我们必须国产化,投入大量资源在研发层面,所以这些年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人才。
 
近几年,我们非常明显地发现一些客户碰到的问题,在国外已经找不到解决方案了。这时,久立就要站出来为客户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这背后也是品牌价值提升的表现,包括品牌、性能、质量水平,以及对客户的服务响应。所以我认为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需要全方位提升。
 
宁可吃泡饭也要请专家
 
中品记者:
久立特材认为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公司是如何通过“赛马”的形式选拔人才的?
 
李郑周:
久立从一个20余人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最缺的就是人才。当年招员工的时候,都招高中生,靠去村里面打听“他们家口碑怎么样”。
 
我们请来的第一任总工程师是曹工。当时创始人请他来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宁可自己吃泡饭,也要给曹工开小灶”的心态,对专家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
 
我们努力给人才提供成长平台,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措施,希望员工能自发上进,对自我价值实现有追求。目前,我们的员工有诸多博士、硕士团队。
 
我们创始人有个梦想,就是希望久立的员工走出去都有荣誉感。现在有个现象,在湖州,一听是在久立工作的,就会听到这样的赞许,“这可是好企业,好工作!”
 
前排左二久立特材董事长李郑周
 
 
打造未来工厂让员工更多创造
 
中品记者:
2021年底,久立特材被列入“浙江省未来工厂”,这对企业发展有哪些助力作用?
 
李郑周:
我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除了我们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当前,客户不仅关注产品质量,还会对相关生产数据进行考察。我们曾遭遇客户直接表达对数据的疑虑,但随着SAP系统的搭建,这一问题已被有效解决。
 
同时,企业要组织好大规模的生产,必须要有一套非常强大的数字系统来支撑。所以,对于未来的研发和管理,都会主动借助数字系统的力量。
 
我们获得了“浙江省未来工厂”的称号,对我们企业发展是很大的激励。目前我们其中一个分厂实现了达到现有的生产产量,只需要100个左右的员工来操作,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且数据更可靠。
 
但在以前,起码需要400多个人,同时劳动强度比较高。这样的改变,使我们的员工可以投入到更多创造性劳动中,促使公司的技术、创新更上一层楼。
 
目前,我们已经投入十几亿元在自动化、智能化领域,但远远不够。我认为打造一个真正聪明的智能化工厂,还要做更多的投入。
 
长期做下去打造世界品牌
 
中品记者:
特种材料行业竞争激烈,久立特材是如何打造品牌的?关键点是什么?
 
李郑周:
久立在很早的时候,就树立了品牌意识,是湖州最早开始导入CIS系统(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民营企业之一。当年,我个人的大学毕业论文是“中国企业世界名牌战略初探”。我们一直就有一个打造世界品牌的梦想。我刚从杭州回来的时候,就着手在世界50多个国家注册久立的英文商标,也是希望久立这个品牌能够得到当地的法律保护。
 
我们这个行业,可以长期做下去。有些国外的同行,已经做了150多年,他们一直在这个领域内深耕细作,而且不断地拓展。实际上,现在的久立,也不仅仅是做钢管,还包括其他产品,比如管件法兰、棒子、丝材以及管道预制件,我们要给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所以未来的品牌概念,也会随着不断尝试创新而扩展边界。
 
制定更高的标准是久立的目标
 
中品记者:
久立特材与国际接轨,在标准制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对行业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李郑周:
过去很多产品的使用标准、验收标准,都是依据国外标准制定的,但是随着我们对材料的认识提升,发现有些标准已经不符合当前市场需要了。
 
总体来说,制定更高的标准来更好服务于市场,是久立重要的追求目标,目前也在探索。随着企业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行业也需要我们更多的参与度。
 
“一类企业卖标准”,这也是代表了行业位置和客户的接受度。我们有些研发技术是领先于国外的,必须要引领这些标准的制定。
 
质量和诚信不仅是“挂在墙上”
 
中品记者:
“艰苦创业、以质取胜、以信为本”是久立集团的企业精神,“诚信”在38年中起到什么作用,在远销70多个国家的过程中,又有哪些赋能?
 
李郑周: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企业文化中对质量和诚信的理解。诚信对久立而言,不只是“挂在墙上”,而是全部落实到行动中。久立发展的这几十年,对客户做到严格按时交期、保证产品质量;对员工做到按时发工资、认真做管理;对社会做到认真纳税、服务社会发展。
 
坚持诚信我们也尝到了“甜头”。“久立”是浙江省第一批拿到不需要担保、不需要抵押就可以使用信用额度的企业。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也更侧重于企业文化影响人。让员工更有自信、更有荣誉感,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壮大自己企业。这几点有机结合起来,是久立质量和诚信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
 
立足湖州迈向百年久立
 
中品记者:
特种材料是湖州8大产业之一,久立集团作为行业龙头,在品牌打造方面未来有哪些规划?借助湖州政策优势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郑周: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百年久立,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做国外关联企业的并购,深刻体会到,这种百年的、真正有技术的企业,哪怕亏损了很多年,也是有价值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设计有效的传承机制格外重要,让企业文化、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能持久运转下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也需要依托当地政府的支持。此前湖州有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中央,湖州风光”,现在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未来在湖州这片“宝地”,久立将继续努力发展,把企业办好,对员工负责,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打造幸福久立,是我们的梦想。
 
久立集团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专访临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国雄 专访“戎子酒庄”董事局主席张文泉 专访“野里垣”总经理张利州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外卖营销防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