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聚焦】十载星途 重塑太空经济版图

来源: 中国品牌网 王晴 发布时间: 2025-02-11 17:42:25 责编:高万鹏

摘要

中国商业航天在这十年间,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着浩瀚宇宙不断进发,在一次次逐梦苍穹中将太空的馈赠一步步照进国人生活。

       北京时间1月13日11时00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山东省海阳市近海海域点火升空,采用“一箭十星”方式将微厘空间01组10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我国2025年商业航天发射任务也迎来开门红。
 
  据悉,此次任务为首次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实施低倾角轨道发射,在此点位实施低倾角轨道发射任务,航落区安全性好,节约了海上航渡成本,缩短了技术准备时间,提升了任务的经济性,为用户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发射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商业航天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
 
  自2015年“商业航天元年”发展至今10年,我国商业航天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拓荒”阶段,进入拼硬实力的成长阶段。进入新阶段,国家和地方政策也在不断加码助力,推动商业航天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政策利好加速产业发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这是“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包括北京、广东在内的多地政府相继出台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
 
  而早在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就联合印发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提出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
 
  政策利好下,国内一批体制内航天人下海创业,第一批商业航天企业就此诞生。2015年也成为“商业航天元年”。
 
  到了2019年,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鼓励商业运载火箭健康有序发展,以进一步降低进入空间成本,补充和丰富进入太空的途径。
 
  之后,在2023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商业航天再次被提及。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商业航天,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旨在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
 
  商业航天所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非常广泛。在发射场地的建设、航天器的打造甚至吸引资本投入等方面,商业航天产业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力的撬动作用都非常大。研究机构测算显示,从上游研制、发射,到下游运营、应用,商业航天产业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千亿级别的市场。
 
  专家介绍,随着技术的突破、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头顶的太空对人类而言已经成为像“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一样,是一片触之能及的宝藏“蓝海”,越来越多贴近产业、生活的航天需求正在涌现。商业航天产业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经济的方式,为涉及工、农、医等领域的新需求提供“天地通道”。
 
  “三大件”实现全产业链闭环
 
  发射载具、发射场地和载荷是航天发射活动的“三大件”。在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2024年11月30日22时25分,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随着口令下达,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自二号发射工位腾空而起。22时48分,搭乘长征十二号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被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实现了商业航天发射场‘从0到1’的突破,完成了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以及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谈道。
 
  就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的第二天,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郭强在2024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2025年开始,可实现“月月有发射”的高密度发射态势。
 
  近年来,在航天发射场和海南自贸港航天产业政策的吸引下,国内一大批商业航天企业已经进驻或计划落地文昌。其中,星际荣耀已经开工建设总装测试厂房;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已经在海南建立长征八号火箭组装厂,年产量预计50枚;深蓝航天计划建设火箭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及回收厂房。
 
  此外,商业航天高频率发射将带来航天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专家谈道,“航天+旅游”可以发展观光、青少年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望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周边打造一个新型的“航天小镇”,让周边老百姓通过配套服务业增加收入,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海南自贸港建设,也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机遇。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可以充分发挥商业发射场主场优势与自贸港政策优势的叠加效应,成为商业航天的孵化器,加快产业生态体系和国际合作,并推动“数据出海”“卫星出海”,让宇航产品、卫星应用服务等中国航天品牌“走出去”,助力世界航天事业发展进步。
 
 
  在轨卫星打开监测“天眼”
 
  商业卫星是商业航天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这些卫星可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域。
 
  2024年12月23日晚,随着“宏图二号”09至12星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一系列调试并传回高清影像和数据,由12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组成的“女娲星座”开启规模应用,为救灾应急、农业监测、海洋观测、能源开发等提供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影像。
 
  入轨后,这8颗卫星在太空中先后完成太阳帆板及数传天线展开、星地测控数传链路测试、卫星状态监测、雷达遥感载荷开机。它们与2023年3月30日发射入轨、先期已在轨运行的“宏图一号”4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完成组网。迄今,“女娲星座”组网的商业雷达遥感卫星已达12颗。
 
  看得清、覆盖广、效率高是“女娲星座”的三大特点。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翔说,“12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如同‘天眼’,能够穿透云雾、雨层,全天时、全天候地对地观测,采集到高分辨率的影像,成像分辨率达1米。”
 
  据悉,“女娲星座”计划发射114颗遥感卫星。目前入轨的12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分别采用车轮编队、90度等相位编队模式,具备了对地遥感观测的全球覆盖能力。
 
  迄今,“女娲星座”采集的影像和数据已在湖南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干堤溃决等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中发挥作用,支撑事件监测百余次。
 
  “到2025年底,‘女娲星座’将至少形成20颗卫星组网规模,进一步提升卫星响应能力,提供更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王宇翔说,这些高分辨率的影像和数据,有望在应急减灾、防汛抢险、自然资源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应用。
 
  此外,2024年12月31日,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下称西永微电园)发布消息称,园区企业航天天目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航天天目)研制的“天目一号”星座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
 
  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首次有商业小卫星数据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
 
  作为国际领先的商业星座,“天目一号”星座创造性地开展从地球海面至近地空间的一体化立体业务探测,形成全球大气遥感数据获取能力,全方位赋能全球气象预报等国家重点领域发展。
 
  “天目一号星座数据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意味着商业小卫星正式为我国气象预报贡献力量,通过发挥商业小卫星灵活性强、可定制、分布组网的优势,可以与国家风云气象大卫星协同观测,更好满足气象业务需要。”航天天目董事长郭晓宇表示,结合中国气象局的统筹规划,天目星座还将在下一代气象卫星新技术验证、科学性验证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据了解,在2024年12月30日全面接入我国自主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后,目前“天目一号”星座每日向中国气象局提供约3万条掩星廓线产品,有效补充了风云气象卫星在掩星探测方面的时空分辨率,为我国精准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多地加码下好“先手棋”
 
  着眼地方,多地发力航天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建设,政策方面,北京、上海、湖北、重庆、广东、海南等多地发布政策,包括《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商业航天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中,商业航天和人形机器人等是20个重要培育的未来产业。按照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海淀区今年将加快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促进卫星小镇产业集聚,前瞻布局算力星座,支持空天信息产业园建设。
 
  据了解,北京已聚集商业航天领域企业超300家,数量占到国内半数以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的商业航天,涵盖了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产业链条国内最全,且‘南箭北星’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在商业火箭领域,北京亦庄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占全国75%以上,具备了成熟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2024年7月,“北京火箭大街”项目在亦庄新城空天街区正式启动建设。作为北京市、经开区两级重点项目,“北京火箭大街”项目将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高端制造中心、创新研发中心、科技互动展厅,打造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
 
 
  近年来,北京市培育了银河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余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
 
  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徐鸣表示,抓住“太空新基建”的时代机遇,关键在于低发射成本的可回收运载火箭、大规模能源系统、大规模卫星相控阵通信系统等大国重器级别的创新。而随着航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卫星将更加智能化,并拓展出更多应用场景。同时,伴随着运载能力的不断提升,发射场资源供给的增加,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正逐步得到培育和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北京之外,浙江省内也已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和制造体系,培育了杭州钱塘新区航空航天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民营经济基因与商业航天深度结合,在运载火箭、卫星研制、技术应用等多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这些成绩,展现着浙江在运载火箭、卫星研制、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特长。
 
  “浙江发展商业航天具备独特优势。一是资本比较发达,这对以‘烧钱’著称的商业航天至关重要。二是产业基础好,高端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三是科研能力在不断增长。”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说。早在2010年9月,他的团队自主研制的皮星一号A成功发射。皮卫星是指重量为公斤级的微小卫星。皮星一号A是我国首颗、也是当时国际上功能最为齐全的皮卫星之一。
 
  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市场空间在不断扩大。
 
  “公司至今已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2颗雷达遥感卫星,可将重点开展水利、应急等业务领域专业应用服务。”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宏图”)浙江区负责人郑孟强介绍。航天宏图在浙江拥有30人的技术团队,主要目标是孵化卫星相关的应用场景。
 
  浙江在推进省域现代化先行进程中,对将卫星的遥感、通信等功能用于治理、服务的要求很高、需求很大;而且,经多年数字化改革,浙江也为卫星应用落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耐心资本”方能筑牢发展之基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7万家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成立年限上,近六成商业航天相关现存企业于3年内成立;行业分布上,我国现存商业航天相关企业中,归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最多,有2.78万家,占比40.0%,其次是归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有2.40万家,占比34.5%。
 
  尽管商业航天发展势头强劲,但是探索万亿赛道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
 
  多位从业者表示,由于投入高、周期长,许多民营航天企业还无法盈利。甚至部分初创企业追求大干快上,缺乏研发能力、盈利循环等核心竞争元素,极易被市场淘汰。
 
  “商业航天需要有突破性的思维、突破性的技术。”业内从事人员谈道:企业要能做到“断崖式”降低研制生产、发射、运维成本,也要完善智能技术体系化应用,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打开市场,“比如卫星产业的商业模式,此前多年停留在通信、遥感、导航等场景,近年来已拓展到病虫害防治、智能驾驶、大数据传输等诸多新领域。”
 
  此外,在可复用火箭技术方面,我国也仍有许多重难点亟待突破。其中,2024年9月22日,深蓝航天于内蒙古“深蓝航天额济纳旗航天港”实施了星云一号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可回收复用的一子级箭体在飞行试验的最后着陆阶段发生异常,试验任务未取得完全成功。不过,2024年9月11日,蓝箭航天在酒泉完成了“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的十公里级飞行试验,实现了国内首次跨音速大动压环境下“栅格舵—冷气姿控—发动机”联合制导控制等多项技术验证。
 
  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表示,目前中国商业航天的产业生态还需要优化,在发展中有少数企业为了赶进度,为了降成本,忽视了应有的安全工作。“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前提。”他表示,航天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但是现在我们有些资本耐心不足,这样下去是不利于我们航天持续健康发展的。”
 
  谈及“耐心资本”,中航证券航空航天首席分析师王宏涛表示,商业航天产业中,关注度较高的低成本运载火箭、卫星互联网等商业航天细分领域正处于由早期的研发设计过渡至实质建设落地的阶段,资金支持仍是确保商业航天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民营航天企业,还是国家队航天企业,在低成本、可回收运载火箭研制,还是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上,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王宏涛预计,未来国家队航天企业也会持续加大一些科研院所孵化企业的混改力度,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提高院所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多数民营航天企业也将持续加大融资力度和频度,加速相关型号研发或者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节奏。
 
  “当然,考虑到商业航天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相伴相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我们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商业航天的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王宏涛说。
推荐内容
电子杂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外卖营销防止浪费 多部门要求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题 市场监管总局强化反垄断执法专题